就學及課業輔導
榮譽榜
院生榮譽榜
教養服務(1)
教養服務(2)
養護訓練

一、緣起:
   本院創辦人胡維藩先生、 胡石清女士為虔誠的基督徒, 本著「信、望、愛」的精神, 以服務社會為己任,於中華民 國 46 年變賣家產,獨力創辦 「義光育幼院」,提供全日型 住宿服務,收容孤苦無依的嬰 幼兒及兒童。本院創立至今 六十一年,撫養的院生達四千 餘人,多已長大成人,成家立 業、服務社會。
   基於身心障礙者的特性與 需求,本院另於 104 年成立附 設機構世美家園,提供身心障 礙者一個安全無虞的無障礙美 麗家園。
   惟因身心障礙者自我照顧 的能力較低、需要的醫療照護 較高,而且,相較於一般人, 他們退化得快、老化得早, 若要讓身心障礙者維持一般的 健康水準,擁有活力,讓他們 可以幸福終老,確實需要投入 較多的照護資源。我們的信念 是,不能因為他們是身心障礙者,就無法得到一般人能享有 的健康照護。但是,要讓廢疾 者皆有所養,健康有活力的幸 福終老,在在需要社會大眾的 關注和社會資源的投入,方能 有以致之。
二、目的:
   由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 師、專業督導、本家園工作人 員以及醫院看護,組成專業團 隊,提供身心障礙者適切的健 康評估、健康維護,以及醫療 照護;並提供所需的醫療費 用,讓身心障礙者得到必要的 醫療處置,以維護健康。
三、方案內容:
1. 外聘物理治療師、職能治 療師,每月一次到家園,評估 服務使用者的身體功能與變 化、擬定復健項目與活動、指 導復健項目與活動的執行、教 授專業知能等。
2. 外聘具醫護背景的專業督 導,每月一次到家園督導工作 人員,提升專業服務的知能與 技能。
3. 服務使用者住 院接受醫療處置 時,聘請看護進 行 24 小時照護。
4. 提供服務使用 者就診或住院所 需的醫療費用, 以及因此所衍生 的醫療器材費 用,如假牙、眼 鏡等。
5. 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 了解服務使用者的健康情形, 並據以擬定年度健康服務計 畫。
四、專業團隊成員及服務對 象:
1. 物理治療師廖英壹。
2. 職能治療師謝采錦。
3. 專業督導王美鳳:財團法 人錸德文教基金會夢之湖錸工 場老人社區日間長照機構總督 導。
   本家園照顧服務為身份不 明及無依的身心障礙者 ( 全日 型 ),總計 30 名及開放 9 名 日間托育身心障礙者。
五、預期效益:
   以年度為單位,進行效益 評估——
1.延緩服務使用者體能退化。
2. 維持服務使用者現有的功 能。
3. 增進服務使用者的健康與 身體功能,提升自信心。
4. 健康情形獲得改善,進而 提高參與社群活動的興趣和能 力。
5.身體功能與健康情形改善, 進而紓緩心情,提升情緒的穩 定度。
六、預算來源:
   期盼各界社福團體及企業 公司共襄盛舉,贊助義光世美 家園,長期辦理《健康活力、 幸福終老計畫方案》,使廢疾 者皆有所養,健康有活力的幸 福終老。

一、計畫目標
   家庭失功能的兒童 ( 尤其 新住民 ) 缺乏適當有規律教養 或社會學習刺激不足,容易產 生特殊行為,如沒有正當休 閒興趣,也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或被引誘做違法的事,本院期 望能幫助更多弱勢家庭兒童, 提供完整生活照顧外,增加拓 展社區服務免費課業輔導、品 格教育、才藝課程等,增強學 習力、培養運動習慣與才藝興 趣,並提供社區婦女解決相關 需求,例就業媒合、媽媽教室 等。
二、計畫內容及實施方法
( 一 ) 完整生活照顧:預計服 務 8 ~ 12 人
  1. 安排專業保育老師團隊 總計 8 人生活照顧與訓練。
  2. 特聘心理師行為輔導與 身心靈照護,並定期開會檢討 策略。
( 二 ) 社區小學堂:預計服 務 10 ~ 12 人 ( 以小班制 ), 基礎課業學習及才藝培養並 進,以百年教育基礎理念。
1. 課業輔導
2. 唐詩功夫
3. 舞蹈律動
4. 創作藝術
5. 心理成長課程講座
6. 義光童軍團品格教育
( 三 ) 社區婦女 ( 緊急 ) 需求 服務中心:
1. 就業媒合
2. 媽媽教室
3. 成長講座
三、預期效益
( 一 ) 量化效益
1. 由本院專業老師評估學習 成效,完成 8 ~ 12 份綜合學 習單。
2. 由專業心理師提交 8 ~ 12 份綜合心理衛教紀錄。
3. 以學校成績單評估課業學 習狀態與導師回饋,評估學習 效應是否達成。
4. 安排健康檢查每年提報 8 ~ 12 份健康檢查報告及追蹤紀 錄。
5. 暑期及耶誕晚會中進行才 藝成果發表,展現所學才藝。
6. 兒童及婦女健康心理成長 講座,每年總計四場。
7. 參與者回饋及滿意度調查。
( 二 ) 非量化效益
1. 可以協助 8 ~ 18 位弱勢幼 兒童獲得一個中長期穩定成長 多元支持照顧。
2. 每半年舉辦 ISP、個案研 討 .. 等 相 關會議及親子活 動, 可 以 解決並預 防 8 ~ 18 個家庭所 衍伸的社 會問題。
3. 建 立 有系統 的課輔 學習機 制。
4. 養 成8~18 位弱勢幼兒童學習態度及 專注力,提升課業成就。
5. 培養 8 ~ 18 位弱勢幼兒童 多元興趣,每年辦理才藝成果 發表會,增強自信。
6. 協助失功能家庭婦女解決 需求,並幫助重整孩童及婦女 一個新家。   

  非常感謝長期幫助、鼓勵義光的好朋友們,跟您們報告好消息,那就是我們身心障礙者的院童搬家了。我們終於搬到美麗的新家『世美家園』,同時也感念我們的董事長媽媽。歡迎各位愛護義光好友們大駕光臨看看我們及新家。

  世美家園的設立,是為了提供無家庭避風港且有需要的中、重度智能障礙者及多重障礙者能擁有一個適當安心的生活及學習環境,給予養護照顧、復健、居家生活訓練及才藝陶冶訓練,協助他們學習生活自理,進而培養其技藝才能,擁有自理的能力。整個籌備過程從通過決議、購置土地、空間設計一路到了施工歷經了漫長的十年,所費不貲。目前萬芳家園的建築工程大部分已竣工,並取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使用執照與建物所有權狀,【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義光育幼院附設世美家園】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核准文號北市社障字第10333039000 號,讓身障院生有個溫馨、安全無慮、完善無障礙空間的家園。

一、目標完成:

(一)、增設專業服務及行政設施設備,滿足40名全日(住宿型、日間型)生活照顧服務需求。
(二)、增設復健及輔具服務設施設備,滿足每月200人次接受復健服務需求。
(三)、充實服務使用者全面性生活安全服務設備,提昇身心障礙者服務品質及安全。
(四)、開放提供當地社區里鄰好友做禮拜、課程講座、辦理多功能活動等發揮資源共享的精神。

二、新院舍地點:

  萬芳家園身心障礙綜合福利中心座落台北市文山區萬芳路51號。中心內設置行政辦公室、會議室、輔具中心、職業輔導室、物理治療中心、活動中心、復健中心、舞蹈教室、技藝陶冶工作坊、餐廳、廚房、住宿區、無障礙衛浴室等多功能中心;為一座兼具身心障礙全日教養、日間托育、休閒娛樂、教育訓練、等綜合福利機構。

三、預期效益:

(一)萬芳家園新建工程建築物已完成並取得使用執照,透過整體設施設備的規劃和購置,將可服務安置40位成人身心障礙者,有個正常化、家庭化、安全性生活環境
(二)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溫馨、安全無慮、完善無障礙空間的家園,也兼顧發展未來長照計畫,讓服務使用者擁有隱私、自主、有歸屬感的生活空間。
(三)配置和使用日間訓練、技藝陶冶、及作業活動的設施設備,養成服務使用者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做到『適齡、適性、適切、功能、發展性』全面性個別化服務。
(四)運用復健保健及多功能園區設備,提供服務使用者個別化健康管理與護理,培養多元休閒才藝活動。
(五)發揮資源共享的精神,造福社區鄉親、敦親睦鄰並解決社會問題、照顧弱勢團體,如此達到多元服務之理想局面。

  最後再感謝各界好友們一路相伴相挺義光,我們會懷抱感恩的心繼續努力,秉持我們義光成立58年來堅持的信念、幫助服務社會弱勢、孤苦無依需要幫助的人向前邁進。下個階段目標也請您們繼續支持協助我們維修本院老舊院舍,因搬了家騰出更多空間,如果可以維修好善加利用,就能讓義光育幼院幫助更多弱勢家庭無依孩童。只要修修內部、添購家具、煥然一新,即能打造孩童夢幻城堡。請大家一起來響應!
瞧!義光可愛的孩子們

一、身心障礙工作宗旨

  身心障礙因為身心的缺陷或是限制,很容易成為社會上的弱勢,他們面對的問題是多元且複雜的,因此義光育幼院希望竭盡所能的結合各項資源,希望藉此滿足身心障礙院生的多元的需求並維護他們的基本權益,首先是保障經濟生活,第二是保障學習的權益,第三是提供醫療與復健的服務,第四是提供生活照顧,第五是增進社會參與,最後則是建立無障礙的生活環境。

二、工作計畫與工作項目

說明:
  1. 周末結合服務學習與各企業團體,讓院生可以度過充實的周末生活。
  2. 醫療資源的運用,包含邀請專業人士到院進行衛教宣導、定期做牙科檢查、與復健師合作進行復健治療、定期健檢。
  3. 豐富的休閒育樂,包含社區參與、夜間活動、大自然體驗營與年節慶典。
  4. 心理輔導資源結合專業的心理諮商師以及台灣師範大學的南天計畫定期進行個人會談與說故事團體。
  5. 運用志工個人的特殊專長,像是義剪頭髮或是義剪指甲等等,照顧院生的生活。

三、結合志工資源

  在此將探討義光如何結合志工資源,讓工作計畫更有成效。志工資源是社福機構中,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在103年度,社工組大量結合來自各個領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服務的行列。志工主要的來源共分為四類,替代役男、服務學習的學生、最後是勞務役及個人志工。

  1. 替代役男:替代役中心、環保署、國貿局、經濟部光碟小組…。
  2. 服務學習:台師大公領系、台師大心輔系、台科大、北科大社會服務團、由敦安基金會媒合的優秀高中生,包含師大附中、中山女中等學生。
  3. 個人志工多為熱心的上班族,願意奉獻自己的下班或是休假時間來服務,並結合自身專業進行服務,例:義剪。

(義光育幼院最大宗的志工來源是替代役男,其次是服務學習的學生及其他的個人志工)

四、志願服務的流程

  志願服務是志工與機構之間互動的過程,因此義光期待從招募、培訓到最後的評估與發表,都要同時兼顧雙方的需求,藉此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創造雙贏。

五、創造雙贏效益

  從事志願服務的團體或是個人皆未取得任何的報酬,純粹是自主性、無償的付出,在從事志願服務的過程中,經常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因此擔任志工的人生經驗不僅能夠加深個人的成熟度,亦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許多潛能。義光育幼院結合社會上各領域的志工資源,透過完整的制度帶領志工滿足服務對象多元的需求,志願服務使得機構、服務對象與志工之間產生正向的連結,因此我們將從義光育幼院最重要的兩項志工資源「替代役」及「服務學習」,來探討志願服務對於服務對象以及志工本身的意義和成果,最後再探討得到志工資源後對義光的院生有何特別的意義。

一、替代役的回饋

  義光育幼院自103年度起與替代役中心正式合作,協助本院每周三的社區參與活動,用他們充沛的活力和嚴格紀律來協助我們,經過幾個月的合作,我們與替代役中心已經建立起良好的模式與默契,因為有這群役男的協助,義光育幼院每一位身心障礙者,即便是臥床的重殘也能夠每個禮拜都外出一次,這對他們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

以下是役男們的服務心得:

133T李先生:「這次服務讓我對於特教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從前看到這些孩子都會覺得有些怕,甚至帶著歧視,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及所學的認知,現在看到他們都覺得他們是可愛的孩子。很多事物在沒有接觸前,未知都是令人畏懼的,在接觸後就會有不一樣的體認。」

132T劉先生:「服務整天下來其實我的內心一直有很深的體會、也有很多悸動,回家跟朋友分享告訴他們,我今天去體驗人生,陪了一群天使們度過一天,因為我真的覺得我們是如此幸運可以擁有這麼多幸福,他們是不方便一輩子,而我們有時候遇到的小挫折又算的了什麼,又有什麼好過意不去的,比起他們,我們真的幸運得多。很感謝有義光的存在,可以讓他們越來越好,也希望自己未來能夠有這個機會可以在這個區域上面多盡一點心力,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

  即使役男們得推著一整天的輪椅,回來也從不喊累,甚至有役男願意利用自己休假,特地再來義光服務,從幾位役男真誠的回饋中,我們深深相信,服務的過程真的不辛苦,因為這是一種練習愛的方式。

二、服務學習的回饋

  「服務學習」強調的是雙向的交流,讓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產生學習的效果,義光育幼院在103年度與多所大專院校合作,希望讓學生從小培養公民責任、關心社會議題及助人的態度,在服務經驗中,結合自身專業進一步學習改變、自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有這一群學生的參與,義光多了許多生力軍,這一群年輕的大哥哥大姊姊伸出雙手,付出他們的時間與體力,一對一陪伴身心障礙院生,讓他們能夠走出機構,像一般人在涼爽的夜間到附近的操場散步、打球,在風光明媚之時到淡水河邊走走,不受到生理限制,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從服務對象每次外出時愉悅的表情,及志工所給予回饋,我們相信「服務學習」所帶來的互惠價值,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師大心輔系陳同學:「我覺得來到義光服務,是我上大學以來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師大公領系費同學:「藉著這個服務學習,我覺得我學到的是用同樣的高度去看每一個人,特別是身心障礙人士。以前的我總覺得自己不太能夠接受他們,直到這個服務學習,才讓我第一次認識了身心障礙人士。期待社會中更多有能力且願意的人,也能夠關心身心障礙者這個議題,讓這社會中更多的身心障礙人士能夠有好的照顧,像是在義光育幼院受到的待遇一樣,讓他們也能像一般人一樣活著。」

師大公領系陳同學:「這些服務經驗對我看世界的方式,變得更廣泛,不僅僅知道身心障礙者需要幫助,更感受到身心障礙者需要的幫助是什麼,包含生活上的技能或是精神上的滿足;不僅要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還要將自己所擁有的,用來幫助社會上弱勢的族群,像是現在正在做的服務學習,就是一項實踐的方式。」

  同學們來到義光服務只不過是一學期之久,但幾次的服務中,在他心中已經泛起許多的深刻反思的漣漪,著實讓人感動,義光育幼院參與在教育部推動的服務學習潮流之中,我們相信藉由充滿熱情及活力年輕學子的力量,能夠嘉惠義光眾院生,同時更能夠培育社會上的菁英種子。義光相信每一位志工都是我們的無價的至寶,義光很幸運能夠擁有這麼多的資源,也相信服務帶來的不只是快樂和成就感,我們更看重的是生命間的交流以及其中所帶來的成長。

三、運用志工資源的成效

1、提升身心靈的品質

  社區參與、夜間活動、運動、卡拉OK、美術活動、會談、說故事團體甚至是醫療等等多元的活動,都是因為有志工的配合與支持才能夠讓所有的院生都能夠參與在其中,這麼豐富的活動項目讓院生的身心靈都全方位的被照顧,紓解平日的生活壓力。

2、增進人際互動的關係

  不論是一對一的與志工接觸或是在大型團體中的互動,都是個讓身心障礙院生們與人互動、交流的機會,院生們看到熟悉的志工會熱情地打招呼,甚至一邊揮手一邊開心地說:「大哥你好!」、「大姊下次還要來喔!」、「我好喜歡你喔!」,義光的院生們與志工們接觸一點都不會扭扭捏捏,展現出大方與熱情。

3、拓展視野、寓教於樂

  義光結合志工資源,讓身心障礙院生認識的世界不再只被侷限在機構或限縮在社區裡,我們走出機構、走出萬華,用多元的方式接觸這個社會,透過豐富的生活經驗讓院生的眼界更加寬闊,並且透過志工們無限的創意,院生們體驗了無數有趣又充滿教育意義的活動,義光的院生每一天都過得無比精彩,他們的生命也不因為他們先天的缺失而失去該有的亮度,結合志工資源後讓身心障礙院生的生命增添許多迷人風采。

  今年的暑假義光育幼院來了活潑可愛的十位生力軍,他們的背景不外乎是因為家庭遭逢變故、身心智能缺陷及無力再進行撫養,經由社會局進行安置來到了喜歡的地方─一個溫暖的新家。每位來到這裡的孩子,因原生家庭喪失功能,沒有提供其良好的環境刺激,身心發展較一般人顯得不足、遲緩、自卑、沒自信。在身心逐漸成長發展時期,如能予以正確良好的引導,是奠定他一生前途的穩固基石,身為「重要他人」、「替代性父母」的我們,為了「搶救弱苗,絕不放棄任何機會」。部分院生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專注力不夠無法完成指令,明顯學習落後,希望能藉由遊戲治療、物理職能治療,從遊戲、復健中多元化刺激讓身心平衡發展。因此為了能刺激兒少院生身心之發展,院內特別安排他們每週到萬華永康診所上課!萬華永康診所─兒童職能治療發展中心,有一些針對孩童過動/注意力不足、發展遲緩、自閉症等早期療育復健及專業視知覺─認知注意力、小肌肉操作、握筆寫字、人際互動等課程。

  每堂課的課後,治療師會和我分享院生們今日的學習狀況,我也會和治療師分享院生在家的學習表現,彼此交換意見,無非是希望院生能有所成長、進步,因為治療師跟社工的專業並不相同,針對不懂的問題也可互相討論。例如我發現有的院生講話時會動來動去,或是無意識的聽著用手指敲打物品發出聲音,當院生行為越來越誇張而影響到同儕時,我會加以制止,但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反效果,進而破壞師生間的情誼。治療師聽完我的分享,回饋給我的是,請我想一想我會不會有轉筆、抖腳、摳指甲、轉頭髮....之類的行為,思考過後發現我自己在煩躁時會摳指甲,治療師說也許大人們會說:我做這些動作又沒有影響到其他人,我只是因為緊張或無聊的時候才會這樣。那......換個角度想,孩子也是。孩子其實是在做一個「自我刺激」;每個人總有一套能讓自己平靜下來或感覺愉悅的方式,有些人是慢跑,有些人是做瑜珈,有些人是吃。其實孩子也是,他們會有一套讓自己平靜的方式。所以當下遇到治療師時建議我要去想的是,自我刺激行為背後,代表甚麼意義,孩子為什麼要自我刺激,他們從中獲得了甚麼?有些時候,孩子是因為症狀所致而有重複性的行為,有些時候,孩子是因為緊張、焦慮、無聊、累了…而有這些自我刺激行為。如果自我刺激行為出現頻率過高,以至於影響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或學習表現,那的確是需要介入,但如果只是孩子的一個自我平靜的方式,不影響生活功能或學習表現,就無需強硬的制止。不要一昧地制止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瞭解他們的需求,把這些行為引導到合宜、有意義的方式,既不會傷了師生間的和氣,也能讓孩子學會適當的自我緩和策略,提升情緒控制能力,一舉兩得喔!另發現一個月來,院生專注力及學習表現有進步,或許進步的幅度不大,但是我相信如能持續下去,未來發展一定會超乎先前所預期的!且自己也很開心有這個機會能陪他們一起成長,奠定基礎!為了「搶救弱苗,絕不放棄任何機會」。

 

院生們上課的情形

  本院的服務對象分為兒少與身心障礙兩個群體,兒少人數雖少,卻也是我們很重要的服務對象,且未來的發展是無可限量的;從嬰兒到兒童、兒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這階段的心理發展是很複雜且互相影響的,如要從事兒少工作,必須對兒少這塊有更深入的了解。

  提到兒少心理的發展階段就不得不提艾瑞克森(Eric H.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亦稱為人格發展論,共分為八大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此理論依照人生任務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階段學習面對不同的任務,解決不同的危機,有利於往下個階段走,最後發展成完整的自我概念。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與他人接觸,除了自我成長的需求,也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在每個階段性的任務上找到兩者間的平衡,過與不及皆為不妥,例如嬰兒期培養孩子的信任感,但也不能完全都相信,需要抱持一些懷疑的精神。在每個階段所學習到的能力,有助於下個階段發展的成功與否,也增加孩子面對問題的處理能力;而前面階段的任務未發展成功,容易出現負向的心理特徵,且影響整個的人格特質,例如以一個較為負向的態度去面對所面對的挑戰。

  雖說目前在院內我們收容照顧的院生年齡層為國小到高中階段,但前三個階段亦會影響到往後的人格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導去幫助孩子發展「勤奮進取」與「自我統整」時,也要試著去了解前面的階段任務是否達到,如未達成,將以院內所擁有的專業與資源幫助孩子發展成正向的人格特質。

  學齡兒童期主要的發展任務為教育,如能在課業上得到成就感,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有趣的,進而自動自發地去學習,因此給予課業上的支持與幫助是重要的;而青春期的發展任務為自我認同與團體歸屬感,此階段的孩子會去問「我是怎樣的一個人?」藉由與同儕的相處與磨合,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教導正確的交友觀念與對孩子的包容與支持亦是重要的。

  兒少的發展甚為複雜,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我們能做的給予陪伴、教導與支持,讓他們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能意識到背後有願意幫助他們的家人。

參考資料:靜宜大學青少兒童學系碩士文─教會課後照顧對國小單親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生:宋美慧撰 (97.6) Daid R.Shaffer(2001)。《發展心理學》。林翠湄、黃俊豪等譯。臺北:學富文化。

階段

年齡

發展危機與任務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的特徵

 1

0-1(嬰兒期)

信任vs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害怕

 2

2-3(幼兒期)

活潑自動vs羞怯懷疑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好行為

害怕挨罵,對自己懷疑

 3

4-6(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vs退縮愧疚

主動好奇,開始有責任感

內疚壓抑,缺乏信心

 4

6-11(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學習能力、成就感增加

充滿失敗感

 5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vs角色混淆

明確的自我觀念與團體歸屬感

出現不良適應行為

<註>以兒童青少年為主,故不標出成人階段的任務

我們是快樂的小天使

  音樂可以是一座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當人與外界的正常聯繫減少,或感到孤獨的時候,音樂正是彌補這種情感慰藉的治療良藥。即是一群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沒有共同的語言,但一曲音樂卻可能使他們獲得共鳴的體驗。「音樂治療」對於人的身、心、靈之幫助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發展有障礙、行為異常、學習障礙、肢體障礙及精神異常等兒童及成人均有治療的功效(黃榮真,民83)。音樂的治療功用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當時希臘人非常重視音樂,認為音樂可以協調穩定一個人的生理、心理,並提供心理方面的幫助(錢麗安,民85)。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音樂治療漸漸受到重視並且大力推動,在當時主要是治療戰爭後情緒受傷的軍人們,慢慢地音樂治療也開始對於身心障礙的病人包括自閉症、過動症、發展遲緩、人格分裂,憂鬱症 等,帶來醫藥以外的治療效果。

  聽音樂、玩樂器也能治病,音樂治療可以說是一種活動能量釋放療法。歌唱或演奏樂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體力,因此,唱歌或演奏本身就是一種活動治療。在心理方面,音樂既能激發人的原始本能,也能釋放這種本能;音樂有助於增強自我,幫助釋放和控制不良情緒;音樂也能使人獲得真、善、美等情感體驗,使認知和情緒得到昇華和滿足,表現人內心的豐富體驗和人格投射。所以音樂治療應用於身心障礙者身上是扮演很重要角色。

需求分析:

1.身心障礙者對於情緒壓力抒發管道並不多元,常會因不知如何抒發情緒而導致有自傷或傷人的舉動,藉由音樂治療的方式提供院生學習抒發情緒一個方式。

2.身心障礙者對於生活的刺激常較為不足,由音樂治療的各式樂器提供院生不同的學習方式亦增加多重感官的刺激。

3.音樂治療團體活動,不用會口語或表達能力好才能參與而受到限制,因而會讓更多有需要的身心障礙者輕鬆參與。

目標:

1.利用音樂促進院生的社交發展。

2.利用音樂放鬆院生的情緒壓力,並學習如何利用音樂放鬆自我。

3.增加院生的休閒娛樂之多樣性。

目前院內音樂治療的規畫設計:

1.卡拉OK活動課程:雖然院生識字不多,卻很有本事牢記歌詞與旋律,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他們曾經是年輕的時候,那些歌曲與他們過去的輝煌或某種情感聯繫在一起。

2.打擊樂活動是復健結合音樂治療的最佳饗宴。

3.舞蹈活動是結合音樂治療舞出不可思議的動能。

4.特別舉辦載歌載舞的才藝表演活動是音樂治療下最大成就,未來規劃院生所有生活作息搭配音樂治療為背景,讓音樂取代語言,例早上起床音樂、用餐音樂、做操音樂,外出上課音樂等等,一整天每個階段音樂響起時,院生們會隨著音樂,自動自發從事不同的各種活動,讓我們跟著音樂舞動快樂人生。

本院辦理員工在職訓練同仁們仔細聆聽老師傳授寶貴經驗

  本院平日皆會著手防疫措施,如: 舉辦全院健康檢查及教育訓練、定期檢查飲用水質、定期環境清潔及消毒、儲備口罩、手套、防護衣等放置於醫務室、送醫流程之演練、每週一登入人口密集機構傳染病監視作業」系統、訪客登記、準備隔離病房於必要時派上用場,並會在院生發燒時查明原因而非立即給藥。

  然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防疫工作卻是平日我們很容易做到的「洗手」,雖然容易做到,但是經過統計,許多人的確實洗手遵從率卻小於百分之四十。

  為鼓勵落實手部衛生,降低HAI,HAI的定義是:指在機構內於照護過程中發生的感染。世界衛生組織訂定五月五日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活動日,藉由五月五日聯想到五隻手指,亦代表著應執行手部衛生的五個時機,呼籲全球重視HAI控制,以清潔雙手為措施,維持機構工作人員及院生的健康。

照護相關細菌主要傳播模式-

(一)直接接觸:來源是院生、醫護人員與院內工作人員。傳播模式:病菌來源與病人的直接接觸,造成傳播(人與人接觸)如:握手、替院生洗澡/擦澡、擦藥、院生血液或體液透過工作人員的皮膚傳入。

(二)間接接觸:來源是機構設備、公用物品。傳播模式:病菌來源透過中間媒介傳播給院生,如:病人照護後未更換手套,使病菌傳給下一個病人。

  病菌傳播的主要媒介是雙手,醫護人員或院內工作人員已受病原菌汙染而不自知,微生物在工作人員手上的存活率是和時間成正比,若無法有效清潔雙手則可能導致同一病人不同部位交叉感染,甚至其他院生也有感染的危險性。

正確的洗手時間: 乾洗手20~30秒、濕洗手40~60秒。手部衛生「五」時機-

時機一:接觸院生前需確實清潔您的雙手,以免手上有害病菌傳播給院生,如:握手、協助移動院生或盥洗。

時機二:在接觸院生容易被感染的部位前,清潔您的手,以保護院生免於有害病菌侵入體內(可能是在院生身上原本移生的病菌!),如:傷口換藥、幫院生刷牙、準備食物或給藥時。

時機三:暴觸院生體液風險後,防止工作人員受到病人身上細菌的移生或感染,並防止工作環境受的細菌污染進一步的傳播,如:幫院生傷口換藥、清理尿布、床單、廁所等。

時機四:在離開院生或接觸病人及其環境後,清潔您的雙手,以保護自身及照護環境免於有害病菌的威脅。

時機五:在接觸院生的環境及物品後(即使沒接觸到病人,以保護您及照護環境免於有害病菌的散佈!)如:更換床單、靠在床邊、床旁桌。

  關於洗手的步驟您還停留在傳統的濕、搓、沖、捧、擦等步驟嗎?注意! 除了請勿帶著手套洗手之外,新的洗手七字訣為: 內、外、夾、弓、大、立、完。

(一):掌對掌搓洗
(二):手掌對手背,手指交叉搓洗
(三):掌對掌,手指交叉搓洗
(四):手指的指背對著另一手的掌面
(五):手掌包住大手指,旋轉式搓洗
(六):手掌包住手指尖,前前後後旋轉式搓洗
(七):完成所有洗手步驟。

  因此為了確保全院師生的健康,以及避免病菌交叉感染,大家都要一起確實達到勤洗手喔。

  許多智能障礙者的孩子們常會伴隨著感覺統合失調的的徵兆,何謂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一種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的過程,共分三大主要系統:觸覺系統、前庭系統與本體感覺系統,對來自環境中的感覺訊息做選擇性的吸收,再加以組織、整理,使個體可以適當運用其肢體、情緒與環境互動。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可能來自遺傳亦或是後天環境影響(如:鉛中毒、難產腦傷、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等)。而感覺統合失調可能會有的徵兆為: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常察覺不到被碰觸及疼痛感,或常去碰觸他人,碰觸得太用力,以至於被人誤以為是攻擊行為、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等等。

  感覺的輸入是大腦的養分,就是因為智能障礙的孩子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若沒有從活動中獲得足夠的刺激及滿足,則可能導致許多問題行為的產生,為使義光的孩子可以活出快樂,每日皆會為孩子安排適量的運動時間。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們來做運動…這是孩子們現在早晨的寫照,由全院同仁帶動院生一同跳五行健康操與國民健康局健康操,此項運動是經由復健師評估後,開始推動的項目,不僅能給予孩子前庭覺的刺激,也能藉由各個健康操的動作間接幫助延緩退化。

  五行健康操是由吳德勝老師參考國術、香功以及韻律操編排而成的,簡單易學動作,共有十八招式,配合音樂與指示,開始引發孩子們活動的興趣,短短十幾分鐘的手腳運動,讓孩子皆充滿了活力與笑容。

  而由國民健康局發展的健康操包含暖身運動、主要運動及緩和運動:五分鐘的暖身運動,從簡單、輕鬆的頸部伸展、臂腕伸展等動作開始,加入前後推肩、向外及向內畫圈動作,讓身體溫度慢慢的提高,讓心跳緩緩增加,增加體內深層溫度,使關節活動更順暢、增加肌肉伸展,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

  五分鐘的主要運動,包括踏步擺臂、踏步屈肘、跑步擺臂及跑步屈肘等,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強度並拉長運動時間,除了下肢訓練,也更重視上肢的活動,完整使用身體各大肌群行活動,有效提升心肺功能。

  五分鐘的緩和運動包括伏牆挺身、屈蹲側抬腿、右(左)腳後拉及右(左)腳前伸,可增進肌力並改善身體組成、減緩因年紀增長之肌肉流失,維持骨密度及增進平衡等能力;在肌力運動後接續伸展,增進或維持關節可活動之完整的範圍,讓身體的肌力與柔軟度達到平衡,並讓運動後緊繃的肌肉達到放鬆的效果,同時也逐漸緩和運動生理反應,回到安穩狀態。

  雖然現在多半的院生無法百分之百確實做到健康操的每一個動作,且大部分須同仁的輔助與指導才能模仿健康操的動作,但無形中,孩子正一點一點的進步當中,而且每當健康操開始之前,都能發現一些孩子早已期待的等著健康操音樂的放映,從孩子活動中回饋的笑容與跟著孩子動起來的過程當中,也成為同仁們達到紓壓解勞獲得快樂養分的最佳管道了。

一日之計在於晨,師生們早起做早操

  音樂是一種共通的語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音樂,它與人類的生活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可藉由音樂來傳達訊息與外界相互交流,更可以將它當成一種工具,進一步的運用在醫學治療上,因為透過各種音樂的旋律可以適時撫慰受創的內心世界,進而逐漸恢復身、心、靈的平衡。

  在身心障礙的領域中〝音樂治療〞更是非常重要的橋樑。我們可以利用音樂的特性進行相關的治療;音樂治療可以安撫身心障礙者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抒發心理壓力進而改善情緒的問題,並開啟他們表達的技巧與溝通的管道。有時可以配合多元化的音樂節奏再加入各種表演例如:打擊樂、歌唱、律動與傾聽等活動來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並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治療的效果。

1. 傾聽:可加強聽力訓練,如馬○○是一位極重度障礙的院生,但只要聽到音樂,他的臉上會露出微笑、頭就隨著音樂的旋律而很有節奏性的點頭。

2.打擊樂:可增加聽、視力與手腳動作的協調性,如柳○○雖然眼睛因為白內障有些視茫茫,而且情緒常常失控,但只要上打擊樂時就會快樂的拿著鈴鼓隨著音樂的節拍表演,嘴巴笑得合不攏。

3.律動:是將舞蹈配合音樂的旋律,訓練聽力、眼力與手腳協調,進而達到身心靈的平衡;例如我喜歡用時下最流行的韓樂加入簡單又活潑的動作,站在舞台上表演的魅力也可以媲美偶像團體。

4.歌唱:卡拉OK是最佳的休閒娛樂活動,不僅會增進人際關係的互動、同時更可以訓練傾聽的禮儀,還可以由口誦歌詞加強記憶力,更進一步透過歌唱表演的方式肯定自己,如呂○○非常喜歡唱歌,還曾經參加過歌唱比賽,所以透過歌唱表演可以肯定自我,並且增強他的記憶力。

  音樂不但可以美化人生、陶冶心靈更可以平復不穩定的情緒,所以藉由音樂治療可以直接影響一個人,能改善身心障礙者的情緒與行為問題,更可以加強與他人互動的關係,我們也可以透過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來娛樂、豐富生活,讓生命更具有活力與意義。

新制身心障礙評鑑開始啟動

                                    孫文功 /職能治療師

  我國預計在101年7月開始實施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臺北市衛生局自100年底,也邀請目前持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臺北市民,優先至20多家醫院體驗新制鑑定評估。

  依據民國96年度內政部的統計,我國的身心障礙者已超越了一百萬人口,身心障礙人口逐年往上攀升,99年佔了全國人口總數的4.6%,預估日後身心障礙人口比率會再持續增加。身心障礙的問題是多元而複雜的,且個別差異性也相當大,障礙可能發生於出生、生命早期、生命中期、亦可能是晚年,因為生理結構受損、老化所導致的身體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障礙。以前的身心障礙評鑑體制無法滿足身心障礙者多元且複雜的鑑定需求,所以於民國96年通過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採用了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簡稱ICF)的評鑑分類與方式。目前有60多個國家在使用ICF系統的概念,此概念不再是以病理損傷、殘障的角度來看身心障礙者,而是以「功能角度」來看人類健康,此系統認為功能與健康除了受到個人的身體功能和構造、疾病的影響之外,環境與個人因素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活動參與正是一個人功能與健康的重要指標(如圖1)。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圖1) 

  因此,ICF系統不只是一個著重於身心障礙者的身體功能和構造受損狀態,而是將身心障礙者所遇到的障礙視為是其損傷狀況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結果,因此除了原有身體功能的評估之外,更需要針對個體所處的環境與其活動執行的現況進行評估,如此才可以提供真正符合其需求的支持服務與社會資源。所以新制身心障礙鑑定的每一個評估項目背後皆有其不同的意涵及目的。例如脊椎下半身損傷者,如果他有適當的行動輔具,居住環境是無障礙設施,又有足夠的低地板公車等無障礙運輸工具,那麼他在出外行動上就沒有障礙;但如果沒有輔具或無障礙環境設施,則出外行動上就會有明顯的障礙,所以這名個案處於兩種狀況之下所需要的協助與資源不同,基於新制身心障礙鑑定的結果會有所不同。

  ICF概念引進臺灣後,各界學者/專家們開始熱絡的討論有關 ICF 的相關融合概念,經有許多專家費盡心思的綜合各方意見後,修編出適合我國的新制身心障礙鑑定的表格與內容,目前已陸續修訂至第五版,期許於正式上路時可以有最適合的版本。此版本與過去殘障鑑定時有明顯差異的部分是評鑑類別由16類身心障礙類別改為八類功能性障礙類別,分別為:1.心智功能2.感官功能3.嗓音與言語功能和結構4.心血管、血液、免疫和呼吸系統功能和結構5.消化、代謝與內分泌系統功能與結構6.泌尿生殖和生育功能和結構7.神經肌肉骨骼與動作有關的功能和結構8.皮膚與有關結構和功能;另外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評鑑的人員,過去僅從醫師角度去看個案的疾病類型與嚴重度,但新制身心障礙鑑定則會同時考量功能與活動執行的需求、活動的參與以及環境與個人的因素,所以除了醫師之外,新制鑑定更納入了其他功能評估人員來進行此方面的評估,這位功能評估人員可能是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人員、心理師、護理師、聽力檢查師、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輔導評量員或其他鑑定人員。目前新制身心障礙鑑定有分為成人版與兒童版,成人版(≧18歲)共有6個領域(包括認知、四處走動、生活自理、與他人相處、居家活動/工作與學習、社會參與 )、環境因子(領域e)及動作活動(領域d)共8個領域 ;兒童版(6歲至未滿18歲) 則分為兒童健康概況、家庭及社區的參與、日常生活上的問題、環境因素等一個部分。藉由不同領域之評估可更全面性看到身心障礙者之能力與現況。

  新制身心障礙鑑定即將上路了!期許透過新的鑑定方式(如圖2所示),同時考量身心障礙者的身體結構之侷限、實際活動參與執行之能力、以及其與生活環境之間的互動,可以更全面性的看待身心障礙者的能力與需求,藉以提供更完善的社會支持與服務,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在社區環境之中有尊嚴的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簡稱ICF)新制流程圖(圖2) 

<故事一>許傑(化名)的故事

  許傑自九十八年一月入住本院,身材高大約180公分,目前已長高至183公分。課業不佳,雖然學業成績較低落,但也沒有什麼令人頭疼的偏差行為。喜歡打籃球,偶像明星是Kobe,最大的目標是成為職籃明星。好景不常,在九十九年九月許傑開始和一群以前他所不喜歡的同學在一起,抽菸、放學不歸和同學群聚抽菸、喧嘩。課堂上不吵鬧但都趴在桌上睡覺,班導師認為許生已影響全班,遂讓他參加多元課程,每週三、五不用在班級上課,自此許傑開始改變,生活漸漸步上軌道。

<我們的服務策略>

1.實施學業成績進步獎勵計劃、連結課輔志工資源、聘請數理科課輔老師輔導。
2.鼓勵許傑打球,進行籃球培訓計畫,連結籃球教練資源帶許傑打球。
3.帶許傑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戒菸門診尋求協助。
4.戒斷期間陪伴、輔導。
5.進行上學、放學接送,阻斷許傑和同學群聚、抽菸。
6.會談、正向行為輔導。
7.寫信給服刑中的媽媽,告知許傑近況,請媽媽規勸他。
8.帶許傑至監獄探視媽媽,借重親情的力量來喚醒許傑。

<故事的轉折>

  許傑雖然墮落迷失,但本質並不壞,在嘗試了各種方法,發現了他內心最在意的是他的媽媽,他不希望服刑中的媽媽還要為自己傷心。藉由媽媽信件的鼓勵,及到獄中探視久未見面的媽媽,都帶給許傑改過遷善的力量。經檢驗結果幸而沒毒品反應,在課業有大幅進步,從沒有一科及格拼到有四科及格,尤其喜歡數學,數學成績拼到80分,校排前100名。許傑生活作息正常,情緒行為穩定,全力衝刺國中基測。現在他已是北市某八強高中籃球隊之一員,教練對許傑誇獎有加,認為其爆發力強潛質佳是可塑之材,勤練基本功,可期成為籃球場上明日之星。

<故事二>小福(化名)的故事

  小福自九十七年十一月入住至本院,原生家庭及轉介單位並未告知患有疥瘡傳染病。在情緒行為表現出過動、易衝動、易與人起衝突。在感統能力上因觸覺防禦引起衝突、手指動作協調差、力量不足、書寫能力不佳。在認知方面不會認讀書寫名字、不會算數,小一課程完全不會。

<我們的服務策略>

一、在健康方面:至台北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皮膚科就診確定為疥瘡患者。1.劉生舊有衣物全丟棄另購新衣物。2.定期帶劉生至醫院就診投藥、擦藥膏。3.劉生每日所換穿衣物所用物品皆須煮沸。4.依指示至醫院刮取細胞做檢查看是否還有蟲卵。

二、在情緒行為方面:1.由督導老師推介至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精神科就診,經醫師老師及學校老師評估為過動患者須服用藥物穩定情緒,每月需固定回診。另自九十八年三月起,每週兩次至台北永康診所進行感統治療。

三、在認知方面:1.從執筆、基本筆劃開始教劉生。2.除學校課程進度外,生輔老師須另安排學習活動,如寫字、認讀、數算,加強劉生課業能力。3.轉介至和平院區做早療認知學習,生輔老師每週四帶小福至醫院由心理治療師為其進行課程。

四、才藝培養:從小福在塗鴉畫畫表現出創意且快樂,遂安排1.參加「有藝思藝術繪畫兒童成長團體」。2.參加課後才藝班「創意捏塑班」。3.參加暑期直排輪班。4.參加戲曲表演營。

<故事的轉折>

1.持續半年的就醫照顧獲得改善,小福身上無蟲卵,恢復健康。2.情緒行為穩定,在學校大都可以正常的上課,出狀況情形每學期減至一次。3.持續半年運動知覺訓練、活動訓練、團體治療、知覺認知訓練後大有改善。4.會寫名字、會認讀國字及注音符號,現可以閱讀書籍,會寫出句子。5.參與超過五十次的相關美勞捏塑表演藝術課程,小福在美勞作品可以信手拈來作品極富創意。

<故事背後的成長過程>

  院中的每一位兒少就像棒球場上擅於投變化球的投手,因此他們的故事充滿著曲折與變化,而我們的服務團隊就要從不同的角度,多種的姿態來迎擊每一顆所拋出的球。面對兒少的多元問題,本院服務團隊秉著「沒有問題兒少,只有兒少問題」「一個也不放棄」的理念,以人為本,運用實務經驗、資源連結、環境建構、參與學習、輔導資源 等策略,提供兒少的正向經驗與體驗學習,導引兒少走當行的道至老不偏離,他們的改變與成長,是本服務團隊最大的喜悅滿足。


院生參加九九豐收教會活動留影

  對機構中的孩子來說,離開機構步入現實生活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本院目睹自立生活的學習對將來社會適應的關聯性,依兒童及青少年不同階段的發展,從入住到本院開始即規畫了自立生活服務內容,結合社會資源與生活實務操作訓練,提供兒童少年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力。加強兒童少年學習情緒的管理與正向的人際互動,增進社交能力。培養兒童少年面對問題解決能力,穩定生活適應。媒合多元就業資訊,藉工作的體驗,增強對職場工作態度的表現。

  感謝仲利展望基金會在本院舉辦生涯探索團體-育幼院生涯工作坊,聘請有團體帶領經驗的諮商心理師進行活動帶領,帶領的黃老師以其在自我探索、生涯探索、生涯規劃、人際社交技巧等方面的專長為本院少年設計了八次的活動,茲將課程分述如下表:

生涯探索團體-「尋」-團體計畫摘要表
團體
次數
單元名稱 單 元 目 標 主要活動內容
相見歡 1. 成員相互認識
2. 瞭解成員參加動機與期望
3. 澄清團體目標與進行方式
4. 藉由測驗結果,使學生能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取向
5. 由測驗結果與對自己的認職對照,兩者的相關性高或低
1. 相互介紹認識
2. 盍各言爾志-生涯興趣量表施測
我的未來 1. 引導成員回顧求學經歷中的重大事件並整理其影響
2. 瞭解成員的生涯抱負與理想
3. 探討生涯的助力與阻力
4. 鼓勵成員建構生涯行動計畫
1. 分享求學過程的閃亮時刻
2. 分享個人求學過程阻礙
3. 建構成員生涯行動計畫
學習策略 1. 引導成員分享蒐集到的楷模人物之成功學習經驗與生涯發展經驗
2. 激勵成員見賢思齊,學習具體努力之道,提昇自我效能
3. 鼓勵成員檢視個人的自我資源、優勢能力、學校與家庭生活經驗,整理達成理想願景待努力之落差
4. 協助成員覺察自己的優勢能力,用不同角度看待個人困境
1. 我的生涯偶像
2. 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挫折因應與生涯阻礙問題解決之道
3. S.W.O.T.
金錢管理 1. 讓同學了解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故應有系統的做選擇,區別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異
2. 需要滿足時,先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3. 使同學養成收入與消費水平一致的消費習慣
1. 學習金錢管理觀念
2. 檢視花費行為
3. 學會設定目標
時間管理 1. 學習體認時間的重要性,並且清楚知道哪些是造成時間吞噬消失的習慣、哪些是有效的時間管理法則
2. 檢視每天的時間如何分配,並學會更有效的做時間規劃
3. 將時間管理與課業結合,有計畫的安排讀書時間,學習更有效率的讀書方法
1. 了解自己如何規劃一天24小時的時間
2. 規劃新的時間分配
3. 學習到時間規劃的要領、改善拖延的習慣,以及避免過度承諾他人
情緒管理

人際互動
1. 瞭解自己、接納自己、建立合理的期待
2. 面對壓力,主動解決
3. 建立並妥善運用支援系統,以增進個人身心之健康
4. 創造良好而和諧的人際關係
1. 獨特的自己,獨特的壓力調適秘訣
2. 好話輕輕說
3. 社交技巧量表
認識各種
職業
1. 了解職業的意義與重要性
2. 了解社會中的各種職業
3. 了解職業內容,以作將來職業選擇的參考
1. 職前準備與職場壓力因應
2. 職業訪查與討論
3. 平衡單
我的生涯
尋夢故事
1. 統整學習收穫,促發新的生涯探索
2. 成員相互分享與回饋
1. 我的未來不是夢
2. 我們的成長:統整學習收穫
3. 綜合分享與回饋

  在進行團體之前多數的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也未具有急迫性,因為在機構內生活安逸,無危機意識。在相見歡的活動中,黃老師引述於上課途中所見公車廣告標語:「早一點規劃,以後的你會感謝在的你」,藉此說明雖然多數成員認為生涯規劃並無急迫性,仍可逐步嘗試,將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大幫助。在活動中黃老師透過「小象與木椿」之寓言故事,說明自我設限之困境,鼓勵成員勇於嘗試。活動後約半數成員對自己未來輪廓較清晰,如當球員、廚師、美容美髮師等,另半數成員則為大方向目標,如考大學、繼續念書等。在學習策略活動中老師運用魔術師的技巧,說明即使專注,仍可能產生盲點,故使用對方法更為重要。隨後讓成員進行專注力測驗遊戲;從過程中逐步引導成員在思緒混亂時,先暫停下來,嘗試歸納出策略,即用對方法,將有助讓事情變易。在測驗後。詢問成員所運用之策略,分享給其他人參考。在金錢管理活動中,老師以投影片文字敘述讓成員初步了解一般人及有錢人不同的儲蓄概念。同時舉自身為例說明記帳的重要性,鼓勵成員嘗試養成習慣。

  從活動中對於黃老師所要帶給成員的目標與用心設計內容是值得肯定的,收穫如何端看成員的學習態度與領悟,為自己的理想與未來付出行動力是很重要的,希望黃老師所鼓勵大家去嘗試的一些功課,如寫下自己對未來的行動計畫書、分析自己的SWOT、記帳、紀錄每天的時間…等能落實於生活中,對未來有一些規劃與想像的能力,這是此次活動最大的用意,在蛹破之前早已醞釀完成,新的生涯可以順利展開。

  霸凌為英文bully的音譯,係指一個長期存在於校園的現象,專指孩子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兒福聯盟基金會執行長王育敏曾引用挪威長期研究霸凌議題的學者Olweus定義霸凌:「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

  校園霸凌的加害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透過對受害人身心上的壓迫,造成對方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因同儕而起的校園霸凌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體、網路論壇、BBS 等交流平臺也成為霸凌事件的發生地之一,加害人藉網路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人,稱為虛擬霸凌(Cyberbullying)。

  霸凌者的類型可分為兩種:主動型霸凌者與被動型欺凌者。

主動型霸凌者

*霸道和衝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並且自認為老大。
*比較自我中心,對受害同學缺少同理心。
*想要得到部分朋輩的認同。
*行為上比起其他同學突出。
*自私,不為他人設想。
*代表人物:漫畫「小叮噹」裡面的技安。

被動型霸凌者

*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
*看見欺凌者欺凌同學後,則嘲笑受害者。
*代表人物:漫畫「小叮噹」裡面的阿福。

  霸凌的種類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和反擊性霸凌五種:

  • 肢體的霸凌: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
  • 言語的霸凌: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
  • 關係的霸凌: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 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 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兒童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部分受凌兒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霸凌性格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見,但大致認為霸凌性格源自社會學習。

  孩童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有密切關聯,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個重要他人。這些重要他人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少或從未給予孩童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霸凌加害人。因為霸凌是一種學習行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得自父母對待孩童的態度,採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會產生自卑心理。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將痛苦加諸於他人,藉此宣洩情緒或獲得關懷。相對地,採取開明、關懷、寬容和溫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較多正向心理,也較不易產生行為偏差。

  其次,孩童進入小學後,在學校裡受教師影響至深,因為此時孩童正處於模仿階段。教師若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學校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扮演和家庭一樣重的角色,而教師又是其中與學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師因專業判斷採取不同的管教方式,會導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別。態度正向、行為積極的教師,和態度負面、行為消極的教師會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這些思維上的差異決定學生成為「好學生」或「霸凌加害人」。

  霸凌行為不僅見於學生之間的行為,甚至連教保員都有可能對學生進行霸凌。本院院生大部分為重度身心障礙者,教保員需花費極大的愛心與耐心照顧;若教保員貪圖一時輕鬆,厚此薄彼,對受到冷落的孩子也是一種霸凌行為。如何防微杜漸,除了教保員應有的專業素養外,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們付出的無私之愛,真正的愛著他們,愛著受到上帝眷顧的天使。切記、切記,慎之、慎之。

  本人曾參加相關少年自立生活輔導服務人員專業初階及進階研習,進行的主題有台北市少年獨立生活方案現況、安置個案身心歷程及需求、安置個案自立生活經驗探討、少年獨立生活方案相關法令認識及資源運用與整合。弱勢少年自立生活工作模式與專業人員職能研習會,由實務工作者吳嫦娥園長及張碧琴老師分享少年輔導工作經驗、安置少年自立之困境與因應。在兒童局所辦理回顧與前瞻 發表研討會中聽取了,財團法人私立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內政部中部兒童之家的少年自立生活準備方案報告及財團法人台北市聖道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的少年自立生活協助方案報告。十二月參加由聖道基金會所辦理的自立生活轉銜工作模式暨能力評估指標專業研習,讓本人對少年自立生活的議題有所認識,並列為本院年度工作計畫重點著手規劃辦理。

  一、少年獨立方案的精神:提供資源與協助,讓少年習得基本生活技能,在離開安置體系後,能成功的進入獨立階段。有鑑於大部份離開安置體系的少年在轉銜安置,過度成人生活及融入社會方面均出現適應困難的情形,失學、失業、無處可住,以及觸法行為。因為多數少年離開安置機構是年齡到了,而不是已經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在面對獨立生活時狀況百出。遂推動此方案來協助少年在安置體系內先行預備將來自立的能力。

  二、獨立生活方案內容:較具體的部分-尋找住處、金錢管理、健康照顧、運用社區資源、性教育、工作計畫、職業訓練、家事管理、旅遊常識、休閒娛樂。較不具體部分-做決定、學習負責任、培養自尊、發展人際關係、建構支持網絡、增進自我認同、與家庭和平共處、學習與政府公部門互動、學習領導技巧、發展自我的合理期待、處理寂寞情緒、學習情緒控制能力。

  三、執行方式:採階段性學習模式。分成四階段(具連續性)教導少年有形(購物、預算)與無形(解決問題、決策)的生活技能。(1)準備期:在接受安置時期就應有所準備,例如參與一些日常家事。(2)正式學習期:設計課程教導就業、教育、金錢使用管理與親職教育(3)在督導下練習獨立生活期:在部分監督之下進行獨立生活,每周或每月接受督導。(4)自行獨立生活期:繼續提供支持性、醫療、教育、諮商、就業等協助。

  四、安置機構執行少年自立生活方案現況:(1)台東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少年自立生活準備」服務方案。分階段與分年齡進行不同的服務內容,提供生活必需技能的相關資訊,讓孩子實務操作學習,如汽車駕駛訓練、離院前取得機車駕照,財務規劃能力。透過電腦課程的教育,取得證照提升就業能力。機構提供環境資源,強化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家事管理及技能訓練的基本生活運用,如簡易家電修繕、園藝、畜牧、警衛訓練、油漆等(2)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少年自立生活訓練」服務方案。以「情境式教育訓練」模式為主軸,依年齡大小分三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國中小全部家童在各家施以「自立生活技能訓練」。第二階段國三或預定退家前一年,經評估何可得移宿「自立家園」接受「自主生活管理訓練」。第三階段高中以上外宿就學家生全部納入「獨立生活訓練」方案。

院生參加育幼院運動會留影

  五、少年自立生活能力評估指標:此套指標是國內本土化自立生活能力評估工具,按照年齡使用不同指標工具,12-15歲:自立生活能力建構與準備期,將自立生活基礎能力訓練置入日常生活。16-23歲:自立生活能力任務聚焦期,實務工作者得以規劃聚焦性輔導策略/工作策略/設計活動,訓練少年多面向的獨立能力,為將來離院作準備。

  心得:自立生活是需要長期建構的能力,如何幫助兒少在步入成人生活之際,得以重新檢視個體成長經驗,體察所處的生活場域及未來生活要面對的改變與挑戰,是一重要的轉銜任務。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失落了什麼?需求及要求是什麼?對未來的渴望期待?要改變什麼?訓練什麼?怎麼訓練?成效如何評估?這些是在設計兒少自立生活方案時要思考的。看到評估指標的建立,其他機構的經驗,獲得較具體的方向目標,及早在自立生活上深耕是兒少日後面對未來甜美的收穫。

  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我們,今天梳理了沒有?記得在一次研習的課程當中,講師一開始就問大家,在職場上的自己與回到家中的自己是否相同?有沒有人常常覺得自己有精神分裂的狀態,有的請舉手?大夥兒笑著舉起了手。講師笑著告訴我們如果覺得有的人是正常的。講師告訴我們她的時間總是排得很緊湊,每每回到家中常常躺在沙發上就呼呼大睡,醒來時,若發現家裡一團亂、事情也還沒完成,總忍不住對家人發火。有天,她心想:「在與個案工作中,自己總是極有耐心的傾聽案主、接納案主;回到家後,為什麼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家人,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於是她給了自己一些時間,面對自己的憤怒及疑惑,然後選擇跟家人道歉。

  許多助人者在面對自己情緒上困擾時,往往冷處理或是不理會,時間一久可能就選擇忽視自己的「莫名」情緒。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想必來自大多數的人們總會說,身為助人工作者就是要幫助別人的、助人者的心理理所當然要很健全,怎麼可以有問題、怎麼可以生病?然而,助人者也是個人,身為人就是有情感的,怎麼可能沒有情緒、沒有問題。情緒它是什麼?它一定是不好的嗎?該如何正確去看待它?我們常說「某某人過於情緒化」、「某某人情緒一來就 」,很容易把情緒看成負面的字眼,然後我們會說那就是不好的、它不該出現。情緒不過是一種訊息的表現,有著喜怒哀樂、有高低起伏,那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每天正與它相處、每一個都是自己並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大學時修了一門課叫情緒與壓力管理,那時對情緒的看法僅是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哪些時候可以生氣、哪些時候只能微笑,因為我在管理我的喜怒哀樂。老師那時告訴我們,情緒的出現一定有原因,因此必須去找到壓力源,這樣就可以處理它。印象深刻的是我們還使用「生理回饋儀」來做舒壓課程,老師要求我們分組進行,就在每位組員摸索的過程當中,發現只要放空,那螢幕上的小球就會落入洞內,然後一關過一關,闖十關就能拿到學分,那就完成了所謂的壓力管理,至少我那時是這樣認為的,學完之後,對於情緒管理仍然沒有太多感覺;後來上了研習課程,講師對於情緒又有不同的看法,她說情緒需要用凝視和梳理的方式取代管理。管理聽起來好像是工程施工,有一套的流程,一定要怎樣控制才不得以失控;後者的字眼似乎暖和了許多。該如何凝視你的情緒,當事件發生時,當你感到憤怒生氣,你是否能清楚了解那些不愉快的情緒是為什麼而來?是延伸早上咖啡打翻的事件而動怒、還是當下事件真的有犯錯的地方。如果是前者,是否該道歉、是否該和自己對話,了解真正的原因;如果是後者就該真正的去看見問題,並且去處理它。


我們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

  不單單只是助人者,還有報章雜誌上我們常看見許多人有情緒障礙或壓力問題,甚至有許多人有憂鬱症、躁鬱症正利用藥物在控制情緒,有人因為會無法控制的哭泣,所以透過藥物就能沒有情緒、就不會哭泣,那真的解決問題了嗎?情緒是有歷史的,講師這樣告訴我們,當你控制了這次的情緒,你仍然無法避免它下次更多的到來,然後無法收拾。身為助人工作的我,也因此重新看待自己的情緒,每當我的情緒出現,我懂得利用時間,看待它,與它對話,然後處理它。我深信每位助人工作者都可以透過這些方式更愉快的與自己的情緒相處,然後才能抱著愉快的心情幫助、陪伴身邊的朋友及孩子,這些並不難,我們需要的只是練習。

洪嘉臨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承自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養成,有絕大多數的性格特質都是來自同儕關係的互動學習。同儕關係的良窳對個人目前和未來的生活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許多相關的研究結果中顯示,在童年期若無同儕為伴或因缺乏適當社會技巧以助與友伴維持良好的關係,部分兒童會出現攻擊、破壞,或退縮逃避的行為,造成被排斥或被忽略或的可能,並影響到其對學習的興趣與對上學的態度。在青少年期則會有中途輟學,犯罪、及自殺比例提高,成年後更易有人際關係適應上的困難。許多研究也顯示人際關係對個人身心、家庭生活、工作等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藉著團體輔導幫助青少年找出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盲點,反省自己與人溝通的方式,學習如何培養及建立團隊中的良好人際關係,增進兩性關係的認識,都能夠提升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在暑假中本院為青少年院生辦理了一個人際關係的輔導團體,希望透過團體的分享、對話、生活與人際經驗、影片觀賞等活動進行,幫助青少年院生去探討反思日常生活中各種人際關係與溝通課題,在關係中認識自己、對方,期望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發現自我並能肯定自我。隨著六次的團體活動中可以發現每個青少年孩子在與人互動中所呈現不同的特質樣貌,有的孩子具有領導能力,是團體中的隱形領導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於團體內容的參與度高,擁有相當高的內省能力。有的孩子對於自己意見的表達似乎總是不太有自信,需要靠他人轉述答案,自己總是不直接回答,不太有在團體中表現自己的自信。有的孩子在團體中相當的沉默,和私下的狀況有點類似,但是從言談中可以知道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較長期穩定的關係。也有的孩子是個內省能力高,但防衛心比較重的小孩。有的孩子相當期待被關注,所以他會對於他人的想法感到在意。也有孩子期待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是比較貼心,然後較樂觀開朗,但是內心卻是較為多愁善感的。

  從活動的回饋問答中,參加的成員表示很喜歡這樣的團體,從了解自己,喜歡自己到欣賞別人,一個能愛自己的人才能夠去愛別人。團體帶領老師所分享的溝通與化解衝突的技巧也讓成員覺得很有幫助,例如要專心聆聽別人講話,溝通時要在乎別人的感覺,在講話的選擇上要講「應該講的話」,而不要講「想講的話」。尊重與自己有不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人。團輔活動已經結束,但是探索自己的人格特質,提升溝通能力,學習與他人良好相處的能力,贏得友誼等這些自信積極正向的態度若能夠在青少年時期打下基礎,對將來的工作發展、生活品質、家庭生活的美好都有很深的影響,這也是本院要辦理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輔導團體的用意。

六次的團體主題活動目標如下:
場次 主 題 活動內容、目標
自我瞭解:看看我、聽聽我
1、 團體內容介紹與說明
2、 認識彼此與團體規範確認
3、 將自己的參照架構深入探索自己個人
4、 的內在優缺點與價值等
5、 培養與學習自我悅納
魔鏡:別人眼中,人人都是不同的
1、 讓成員瞭解別人眼中的自己
2、 學會分辨他人與自己眼中「我的異同」
3、 瞭解別人和自己的價值觀、想法的差異,並且明白想說服他人依從自己是不容易的
4、 學習接納專重別人
CALL IN 我的心
1、 延續上次團體內容,繼續探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為何
2、 分享自己與他人人際關係中的困擾,察覺到阻礙人我關係的非理性想法
3、 找出自己在人互動上的盲點
4、 改善不良的滿通技巧,建立健康、合宜的人際期待
粉墨登場
1、 認識自己的溝通模式
2、 練習表達專注、傾聽、同理心、尊重、真誠等態度的行為
3、 在乎別人的感覺
4、 了解如何正確的和他人進行溝通
行為總動員:兩性相處之道
1、 分享成員心中理想的兩性外在形象
2、 瞭解各人不同的價值觀,進而接納自己的價值觀
3、 協助成員瞭解受異性討厭及喜歡的行為
4、 協助成員學習適當的兩性相處行為
5、 使成員能夠了解友情、喜歡、愛的不同
6、 澄清成員學習正確的「性」觀念與知識,讓成員可以學習到兩性關係中的自我保護
同心圓
1、 協助成員學習適度自在的表達自己,並能接受給予讚美
2、 藉由活動練習:肯定而溫和地拒絕他人,並能肯定自己,自在的與人相處
3、 整理自己在團體中所得
4、 提供求助的資源
林淑珍

  今年再接再厲,接受教保員進階班訓練挑戰,非常謝謝義光的栽培,希望能將自己所學的新知帶回機構與所有同仁分享並教學相長,時時吸收新知與充電是必要的,不僅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且與這領域的各武林高手前輩互磋武藝,融會貫通創新貢獻義光,不亦樂乎。

  非常感謝萬芳啟能中心(台北市)、聖心教養院(嘉義縣),給予我一個實習的體驗,果然與台北的風格大不相同,首先令我羨慕不已的是田園好風光,非常大又漂亮的家園,來實習的每一天都令人心曠神怡,原來「慢活」是這樣,連呼吸都這麼舒服。

  我非常喜歡聖心教養院新機構中所有設備資源相當豐富,老師們和藹可親,服務對象個個都那麼可愛,師生間互動很親密又幽默。指導我的老師是一位又威又愛的媽媽老師,很有教學的技巧方法,又懂得與學生之間相互尊重與自我決策的權利,我想孩子們在這裡是一個很享受快樂的天堂,雖然老師反應社區融合和世界文化藝術的機會較少〈例文化學術展覽-巧克力展〉,但在台北地小人稠太過擁擠,這裡孩子們的笑容是很幸福的。

  此次課程的訓練和八天機構實習體驗是:

1)愛他-只要用心與同理心來陪伴服務對象走一段路。

2)時時吸收新知與充電,服務對象和我們一樣活到老就學到老,慢慢學沒關係,樂意參與。

3)尊重服務對象的隱私權與自我選擇的權利。例如所有課程設計中重新思考加入多項供選擇的機會。

4)老師是學生的表率-期待老師們不僅有愛心用心。如果我們期待服務對象在他人眼中是笑容可親說話很溫柔有禮貌,會主動問候打招呼,不會亂發脾氣鬧情緒,不會計較,接受別人幫助也學會付出。身為老師的我們更要以身作則,那麼大家一起來響應就從自己做起,一起來改變。

5)所有資源做最有效運用-老師也是最重要資源。團結合作力量大不分彼此。懂得運用策略好方法,不藏私分工合作,不計較,因為我們是最棒的義光團隊,勉勵大家輕鬆幽默看待事,用新(心)方法在做事。

  「當教保員需要有什麼資格?」「是不是需要讀特殊教育的才能來教他們?」「你們一定很有愛心和耐心!」。從事教保工作十二年,最常聽到朋友及外人詢問有關事項。我並非畢業於特殊教育學系,選擇這項工作、在很多人眼中的確是不可思議,來到身心障礙機構工作,一切重新學習、書本的知識閱讀、在職訓練的課程研習、教保員初級班、進階班的上課及機構學習、將這種種學習實際運用在照顧服務使用者上、無論是服務使用者或是提供服務使用者、雙方在互信下進行教導與學習、長期的教學相長下、讓我學習如何精進自我的教學能力。

  愛心和耐心的大和小、多和少要如何度量?

  教保員在我的定義就像是一位媽媽、用對自己孩子的心來對待這些服務使用者,雖然我有兩個孩子、但這份工作卻讓我覺得孩子比別人多,若將愛心和耐心放在天秤上來秤、那我會再加上一樣我覺得最重要的來與兩者ㄧ起做衡量、那就是『觀察力』,表達和理解隨障礙程度有異,只要仔細觀察、他們自會有一套與外界的溝通方式、即使是吵或鬧、也可能是他們表達自己需求的ㄧ個媒介,教保員的觀察能力對照顧品質絕對有影響。

  有人將教保員當成是一份領薪水的工作、顧好安全就好、也有人卻是對服務使用者有更多期許、更多盼望、兩者衡量下無關好壞、只是心的不同、操勞程度也會不同、無論工作方式如何、要讓這些服務使用者過著有尊嚴的生活是一定要共同朝向的目標和態度。

  談及服務使用者這個名稱、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適應、當初聽到時感覺很不舒服、有一種消費的感覺、當初單純聽到字面後的想法是(的確雙方是有這層關係、但這層關係沒有加上愛來發酵、能持續為他們付出到如今嗎?)時日過去、想法也改變了、廣義來說這個服務裡頭若有關心、若有愛、若有許多正面的心、那這些服務將會更添色彩、現不管名稱上的改變、他們在我心中的份量一樣地、我會像一位媽媽為他們操心、傷心、煩惱、生氣、但與他們同歡笑的時光、總比這些多,得到的有時還比付出多、孩子的貼心和熱情、是我工作中額外獲取的最大收穫。


廖寶伶老師與院生合影

  投入教保工作多年、雖然比起前輩,先進們來說不是資深、但對我個人來說這個歷程卻觸動了我很多對生命態度的另一種啟發、更因這樣的特別工作點燃我對生命的熱忱,激發內心潛在的使命感、原來能付出真的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因為這麼有意義的工作豐富了我的生命讓我更覺得肯定這是一份值得我再繼續加油、努力奮鬥的志業、很高興在這裡可以看到有許多比我更熱忱、不計較付出的教保老師、工作雖然辛苦、但卻樂在其中不怕「做的多」、只怕「做不好」,我們都知道這份工作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有生命」的工作、如何延伸它的生命力讓它變的更豐富、更有尊嚴的是我們有更要奮鬥的方向。

  很高興在義光有著優秀的工作團隊、經常透過專業教學、彼此互相扶持、互相教學相長不斷學習成長、隨著觀念的提升服務模式也在改變、未來期許讓我們所有服務使用者、也能過著更舒適的正常生活、好伙伴們讓我們繼續再努力加油吧!

  洪嘉臨

  人是有情緒的個體,可能受困於工作壓力與生活問題,而影響其工作表現。機構內所安置的院生類型多元,家暴、疏忽、行為偏差、多重障礙…等都有。機構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比以往更加重大,而機構內的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從事於一般生活照顧及輔導,更需要面對院生情緒困擾、行為偏差、心靈創傷、學業低落…等問題,長期處在高難度、高壓力的工作環境,多元的問題帶來多重的工作壓力,情緒容易焦慮、受挫。又因工作時間的特殊性及專責性,往往使工作人員身心疲憊造成情緒的低落與不穩定,亟需外在支持的力量,以紓解內心的壓力,平緩內在焦慮挫敗的情緒。

  有鑑於此,本院關懷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照顧,為確保工作人員的個人問題能夠及時受到關注,及接受專業、安全的協助,減少對工作的倦怠,激勵工作人員提昇工作能量,學習人際溝通互動的技巧、增進組織的團隊合作,進而提供個案優質服務,遂積極辦理工作人員的紓壓方案,藉支持性團體、個別諮商,協助機構內工作人員轉化工作挫折,促進自我成長。

  本次紓壓方案的辦理方式,是聘請馬偕醫院的資深臨床心理師-鍾昭瑛老師,來帶領團體輔導及為工作人員進行個別諮商。鍾老師迄今已執業十七年,專長領域為情緒與壓力管理、親職諮詢、兒童/青少年/成人心理衡鑒與治療。團體輔導採八次進行,主題分別為:

(一)、解讀情緒與壓力密碼
(二)、壓力管理
(三)、情緒管理
(四)、溝通型態認識與技巧學習
(五)、正向思考
(六)、家庭生活與親密關係學習
(七)、體驗式教育與內在覺察
(八)、找回愛的初衷。

  個別諮商則以一對一面談方式進行,諮商內容有職場問題、個人議題、生涯規劃、家庭及婚姻關係、壓力焦慮處理、抑鬱情緒、兒童青少年議題、情感問題、創傷後症候群等。

  每一次團體的帶領都讓人覺得心靈上受到撫慰,像在解讀情緒與壓力密碼輔導中,讓我看見原來很多工作同仁的壓力源都是來自於院生的問題,對於工作而言,經驗和知識都很重要;有知識沒經驗容易自以為是,所以同事間的討論很重要,鼓勵成員間的工作討論是分享交流,讓好的經驗有傳承,並非固執己見而無合作關係。兒少院生是可以和他們作問題討論的,「你有想過你真的不會嗎?」在和兒少院生一起的工作中勿把焦點放在「成就」、「常規」上的要求,講什麼都不是重點,強調和院生『在一起』的感覺,彼此尊重。規範和遵守規範都很重要,掌握大原則就好,非鉅細靡遺,這樣陪伴者和個案間的張力不會太強,衝突。工作和生活要有界線,全部投入工作,搞得沒界線,容易形成蠟燭燒盡。解讀壓力,用腦力、耗體力、費心力,就容易得到壓力,人最大的壓力就是「生活瑣」。壓力是一種創傷,不可控制、不可預期、挑戰能力及自我衝突的,直接對人造成身體上的生理改變,內分泌系統過度激發,間接透過個人行為影響健康。所以追求最適當的壓力就是最好的表現。

  在認識壓力的團體輔導中,老師再一次增強成員對壓力的認識:

  1. 自己的工作界線要清楚,否則也會帶給別人壓力。自己心裡想的是什麼,自己要能夠清楚。
  2. 壓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不見得認真的人就壓力大,不認真的人就沒壓力,所以也不要鑽牛角尖。
  3. 時間管理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提醒大家要有界線工作。

  透過團體討論、上課來瞭解自己的心路歷程。專業知識、智能的養成是一輩子的事。珍惜這樣的緣分與機會!溝通型態認識與技巧學習團體中,老師由近日成員的工作概況說明在工作中易出現溝通上的問題:

  1. 不管院生或在座的工作人員,一旦在機構待久了就容易機構化,漸漸失去活力,所以要學會照顧自己,來工作就是要學習。
  2. 機構內或工作上出了問題要先解決問題,而不是先去找誰的錯,就像在醫院裡出問題危機事件的處理先找出家屬,再依標準作業流程作處理
  3. 以往的溝通型態是扭曲的,「事情如何解決」比「誰需負責」重要。
  4. 在團隊工作語言很重要,往往因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導致所傳遞的訊息不同。而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所使用的溝通型態也不同,要瞭解如何回應,如有被冒犯要說清楚,「罵回去」不是個好方法,因為70%的話語是不理性的。在情緒不好時就去做一些讓自己舒服的事。在工作中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有時比別人給自己的壓力大,有時是個性使然,也不要忌諱求醫。

  怎樣工作都要了解自己的初衷,尤其是對工作容易牽腸掛肚的人,在工作情緒低潮時要問自己:「為什麼願意留下來?」一定不是只有「這裡有工作做」或「錢」的理由。在工作上難免有挫折難過的時候,一定有留下來的原意。所以如何調整自己是很重要的。當初為什麼會選擇留下來,不也是自己「挑」的結果。留在這裡工作有些因素也滿足了自己的需求。珍惜同事間的互助支援,不妨辦個旅遊一起出去玩,在遊玩當中也可增進彼此情誼。

  此次團體順利圓滿的落幕,每位參與團體的工作人員都明顯的感受壓力獲得適當紓解,也能主動將團體內討論的議題或紓壓方式,落實在日常工作中,以降低工作壓力對工作能力產生的負面影響,此結果足以展現團體工作的確為工作人員帶來正面的效益。

  林淑珍

  非常感謝義光給予我此次參加98年度教保初級班訓練的機會,希望更深入了解第一線教保老師接觸體認與需求,尤其特別希望吸收其他機構軟硬體優點,雖然犧牲連續八個禮拜假期,但非常值回票價,因為又可以再次充電吸收新知,又有機會認識更多好朋友分享經驗,期許自己能為新的身心障礙家園做最大的貢獻與付出。

  此次實習非常豐收,參加代工/結構/陶藝/拼布/烘焙等課程,最特殊是由唐老師規畫身心機能活化運動。器材輔具:溫熱墊、手指棒、健康環、記憶回顧、搥球瞄準套框等相關器材。最令我感動一幕是在竹軒中有位小寶(腦性麻痺者),在搥球和瞄準套框中展現出那份不可能肢體運作任務卻奮力一搏,將球個個都搥進他自己設定目標中,就是那股魔力吸引他奮不顧身達成使命,真的好美好感動的畫面!

教學討論:

  1. 看到老師幫助服務對象藉由輔具的運用,讓身心障礙者在身心、腦力似乎有活化回春的刺激反應,更幫助情緒穩定、抒解壓力。
  2. 增加老師與服務對象更多溝通與接觸機會。
  3. 師生都能達到健康及減肥效果。

檢討:

  1. 如果可以在更多社福機構推廣,愈是在身心障礙者早期推行,可能會刺激引導他發展至無限可能。
  2. 輔具真的好貴,如果由政府獎勵研發機構並在全球福利結盟專利共享下,相信科技如此發達的台灣,應該可以創造出低成本輔具,普及更多社福機構。
  3. 老師在為服務對象實行溫熱墊按摩時,上上下下很容易腰酸背痛,可能要考慮場地設計如何避免職業傷害(觀察老師反應得知)。
  4. 本來從事社服機構就是特別耗費人力的服務工作,雖然運用特殊療法按摩服務對象,美意崇高但耗費人力,如發明機器設備替代or志工團體,idea似乎不賴!
  洪嘉臨

  今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對一般人來說不是一個太特別的日子,可是對所有育幼院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期待已久的日子。有多少孩子已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鍛鍊與準備,就在今朝要摩拳擦掌上戰場,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由台北市失親兒福利基金會所主辦的全國育幼院運動會就在臺北體育館展開賽事。這一天本院的選手們起了個大早,帶著興奮健康快樂的心情要來參與這次的運動會,可是望著灰灰暗暗的天空,飄著綿綿的細雨,難掩選手失望神情,幸而院長帶領大家作出發前的禱告,向主祈求將雨水收回,求主祝福運動會這個美好的盛事,各個選手能帶著神的大能在競賽中超越自我,締造佳績。

  主耶穌垂聽了我們虔誠的禱告,果真將雨水收回,順利地揭開了運動會的開幕儀式,來自全國各育幼院的選手們穿著具有創意的運動服陸續進場,尤其是來自花東及南部地區的選手們黝黑的皮膚,矯健的身手,似乎經過了千錘百鍊。今年的比賽項目很多除了各項田徑賽程競賽:一百公尺、兩百公尺、四百公尺接力、跳遠、五十公尺自由式、蛙式泳賽,桌球、羽球賽,另有團體賽:十二人制拔河賽、躲避球比賽、三隊三籃球賽,還有趣味比賽:有才藝擂臺,分個人歌唱、樂器演奏比賽,團體舞蹈、戲劇比賽,呼拉圈接力賽、計步器賽、四人三腳。大會還設立了大幅彩繪及Logo甄選競賽。五花八門的比賽項目為的就是全國各育幼院的選手們可以盡情發揮,展現更好的自己。

  本院選手參加的比賽項目有三對三的籃球賽、國男組五十公尺自由式、國男組跳遠及國女組一百公尺。最先展開的是三對三籃球賽,也不知是上帝的旨意或是運氣太好了,我們必須和去年的冠軍隊先交鋒而後再晉級,在賽前的熱身交手中我方選手先刺探一下對方實力,我方已經卯足了勁,是小贏的局面。在一旁觀看的帶隊老師深怕我方選手會體力耗盡,於是把他們召回,提醒他們要保持體力,不可大意。比賽正式開始,我方球員因比賽經驗不足,在場上顯得默契不夠,非常依賴許姓球員的協助,許姓球員身高一八O公分,有籃球員的好體格,是很多籃球教練眼中待琢磨的璞玉。在賽程中球員不敢進攻,都把球傳給許姓球員來射籃,不過許姓球員也不負眾望,終場我方以十一分比十四分敗給對方,我方的十一分都是許姓球員得的分,第一次上場僅以些許差距落敗,雖敗猶榮。比賽結束雙方表現最佳運動員精神相互握手致意。落敗的失意沒有打敗本院選手的士氣,選手又趕赴田徑場上做跳遠的賽前練習,順便觀摩一下其他選手,幾次試跳後顯得信心十足,在下午的正式賽程中果真一跳驚人,創下了五米零九的好成績,為本院得到了一面銀牌。

  在這場運動會中,來自全國各育幼院的選手們不僅在田徑場上的競賽,在會場內也觀摩各選手的才藝表演,真可以說才華洋溢,很多孩子的歌唱頗具有明星天分,舞蹈演出更是展現高度技巧的力與美律動節奏,舞技超群,讓人看了瞠目結舌,讚嘆不已。在晚會上觀賞了各育幼院的節目表演精彩萬分,像是啦啦隊表演、踢踏舞、功夫扇、戲劇表演、彩帶舞、詩歌演唱,是很令人感動的,因為不僅是看了表演,內心備受感動,被孩子們認真努力的精神態度所感動,為了要在舞台上表現精采,利用晚自習後的時間練習,往往練到很晚,為了舞台的整體表現,團體的榮譽,男的舞者也不會計較需穿著緊身的舞衣,在舞台上很自在、奔放,盡情的演出,真值得喝采。

  帶領孩子們參與這次2009育幼院運動會後有一些心得想法:孩子們是需要舞台讓來發揮展現自己的,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成就感,知道其實「我可以」,對孩子而言是很正向的鼓勵。參加完這次的運動會,孩子們開始有夢想,他們會去計畫明年運動會要參賽的項目,也為自己擬定一些訓練計畫,所謂逐夢踏實,是很正向實際的作法。參加運動會帶給孩子們一個很棒的體驗教育,當中見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育幼院人才濟濟,要參加比賽一定要有準備,多增加一些友誼賽來切磋球技。預計明年度可以多報名參加一些團體競賽,藉此來凝聚孩子們團結的精神,培養合作的默契,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在二十一世紀是需要與人合作的藍海策略而不再是個人主義式的英雄,孩子需有這樣的體認。欣見這次運動會發展出孩子們的夢想、成就感、榮譽心,我期待,我也相信,孩子們能夠秉持運動家的精神,有始有終,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有計畫的練習,在明年運動會,你們一定可以,展現更好的自己,祝福大家!

  在機構裡兒童青少年表現了年輕體力旺盛的氣息,他們就像苗圃中培育的幼苗,如何茁壯長成大樹,成為社會可用之材,國家之棟梁,教養問題帶給如同園丁的保育老師極大的挑戰與疲憊,不僅是孩子的生活照顧要用心費心,處理孩子的拖延、衝動、拒絕配合、攻擊行為、挑戰權威、學業問題、異性交友、言詞粗俗不雅等問題,更要勞心。教養、教養,教在養之前,目前社會上最需要就是教養孩子方面的訊息,孩子有好的教養,待人接物的禮節、良好的品德、開闊的胸襟,這是他以後到社會上最好的競爭力。孩子沒教好,以後離開了機構成了社會的負擔。茲事體大,身為園丁的保育老師如何去照顧這苗圃裡的幼苗,除了愛與榜樣,教養知識的增進也是必須的,它可以擴充保育老師在教養孩子方面的經驗與方法,教養書籍的閱讀是必須進行的一項功課。

  近日閱讀了為《孩子立界線》(Boundaries with kids)一書,本書的作者是兩位擁有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亨利克勞德博士(Dr. Henry Cloud)及約翰湯森德博士(Dr. John Townsend)所合著。這本書像是一本父母的教戰手冊,他偏重作父母的如何跟孩子「應對」,而非著重在「教育」子女,所以書本裡有很多實例,或是情境當下的應對方法、對話,可以將這些法則應用到各個年齡層的孩子,讓讀者容易理解與活用。

  為孩子立界線一書的內容有三篇綱要文章,每一篇文章下再有一些章要來架構此書,他提到許多孩子的問題,但不在探討問題,而是再三強調讓孩子為自己生活的每一個層面負起責任的觀念和做法。

  第一篇,「孩子為何需要界線」開宗明義說明為孩子立界線的重要性,孩子並非天生就受規範,他們需要從外在關係和服從紀律中將界線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份,作父母的為了幫孩子設立立界線,在這一篇中也一一說明了如何來雕塑孩子的品格,如果你希望孩子負責任,那麼要如何立下界線讓孩子學習負責任,負責任不只是守本分、盡義務,把自己本分內的事情完成,真正負責的人會自我管束,在各方面負責。作父母可能想替孩子塑造能自主、肯主動、知現實、會成長、誠實 等品格,要培養孩子有美好品格,自己必須是 個有好品格的人;要培養孩子有界線,自己也要有界線。有三個方法可以影響孩子培養界線:

一、是教導,教導孩子有能力去聽規範,有能力適時去說出「不」的界線。

二、是榜樣,如同俗話說的有樣學樣。

三、是幫助孩子將界線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在執行界線的工作上也會有障礙,因為孩子沒有內在的煞車器,來阻止他們過份的要求和不適當的行為,他們需父母外在的界線來指正、限制並執行後果,直到外在的界線成為內在的約束為止。

  第二篇,「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線十律」,討論十條界線法則,從法則中學習到不僅要教導孩子界線,更要讓孩子自己成為界線為自己負責承擔後果。這界線十律是:(一)這樣做會有何結果/因果率、拉自己的推車/責任律、非全能也非無助/能力律、我非「唯我獨尊」/尊重律、超越「因為我是媽媽」/動機律、痛苦可以成為禮物/評估律、不必永遠發脾氣/積極律、懂得感恩更快樂/嫉妒律、立刻啟動我的引擎/主動律、誠實乃為上策/坦誠律。

  第三篇,「與孩子立界線的實踐」,以六個步驟來實踐與孩子所定明確而且實際的界線:

第一步驟:看到三件事實,孩子是不成熟的。孩子一些令人抓狂的態度行為不是真正問題所在,在許多的情況下是界線的問題。不要忽視孩子的問題,以為長大就會改好。

第二步驟:插上插頭,使之通電。不要因為立界線被孩子極力反抗搞得筋疲力盡而宣告失敗,可以尋求外援支持。

第三步驟:你個人先在界線裡成長。

第四步驟:評估和做計畫。

第五步驟:提出計畫。

第六步驟:要貫徹始終。

  閱讀完此書,正巧電視裡播放學生虐待動物的殘忍景象,不曉得他們的父母是怎麼教的?他們應該是一群沒有界線的人吧?想一想機構裡這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帶著不同故事來到這裡的孩子,所呈現的情緒、行為問題應該也不會是憑空而來的。我領悟了為孩子設立界線的重要,孩子如果沒有界線,很可能成為一個失控的人,是談不上有什麼好未來的。良善的品格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好的教養讓孩子未來有希望,運用此書中的觀念、原則、方法,願在教養方式上做省思與調整,更求神給予智慧及力量。讓孩子們行為端正,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師長,是我們身為教保老師的責任。

  前陣子,院裡多了幾位新成員,頓時熱鬧了起來。他們全都來自台北以外的縣市,看著他們瞪著大大的雙眼,宛如新生兒般的環視著這一切陌生的環境,我的心裡盤算著,要如何與這群孩子打成一片,又不會讓他們覺得有壓力,同時我也思量著原有院生與新夥伴們要如何相處,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性格,這將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

  「出遊吧!帶著這群孩子們去散散步吧!」心裡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便在即將來臨的寒假計畫中,提出這樣的構想:帶孩子們到淡水散心、吃淡水小吃、坐渡輪、體驗近年風行的單車,在周密的企劃後,院內同意了此項活動,畢竟帶著新來的孩子們走走看看,增進視野,吹吹海風,遠比紙上談兵好得多。

  這天,我們一群人浩浩蕩蕩從院裡出發到龍山寺捷運站,對於新成員來說,搭捷運是一件新鮮的事,很有秩序的跟著買車票、候車、排隊上車,院裡的舊夥伴總會帶著新成員,指揮若定的他們或許也帶著某些優越感,但這也是領導統馭能力的培養,我看在眼裡心裡想著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一路上,介紹了許多著名的景點西門町、台北車站、士林夜市、北投溫泉、關渡大橋、紅樹林及生態,他們彷彿來到一個充滿奇異的世界,直嚷嚷說下次要去這下次要去那,雖然說捷運上不能大聲喧嘩,但他們的熱情活潑也感染了整個車廂,每個人的心裡都雀躍了起來。

  踏出捷運車站,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批的人潮,我們一夥人沿著河堤蹦蹦跳跳,幾艘小船,悠然地停靠在寧靜的河岸,形成一幅畫。走在不甚寬闊的街道,也因為觀光業的抬頭,兩旁各式各樣的淡水小吃、名產、古玩、民俗藝品 充斥其中,看的大家眼花撩亂。

  簡單吃過午餐後,來到渡船頭,幫大夥買了船票後,留著捲捲短髮的男生喊著:船來了!緩緩駛入渡口的渡輪,激起微微的浪花,大家的心應該也都是激動的吧!收票先生收了票,孩子們魚貫進入船艙,大家搶著坐窗戶邊,因為那裡最接近海。汽笛聲響,船開了,揮著手跟準備搭下一班船的人說再見,好像是一定會做的事,看著他們,偶爾被激起的水花濺到身體而引發尖叫,或是叫著說:有海鷗!整艘船似乎因為我們,也變的輕快。

  來到淡水對岸的八里小鎮,騎單車的人真的是很多,來到租借自行車的地方,有人想騎帥氣的越野單車,有個男孩搞怪想騎淑女車,有兩個女孩相約騎協力車,年紀最小的小男孩不會騎單車,所以與我一同騎著親子車,約法三章之後每個人都沿著車道揚長而去,享受這悠閒的時光,我們迎著海風,在木棧道上,眺望天與海連接的遠方,如此自在愜意,原來這就是垂手可得的幸福。當我沉醉在這畫面中時,被一聲呼嘯而過:「老師!」嚇的回到現實世界,原來幾個體力比較好的男生,已經從盡頭返回,年輕活力真不可小看呢!我們一夥人一同在中間的休息站喝著水,拍拍有點痠的大腿,這時我也拿出相機為這一切留下紀念。

  歡樂時光總是過的特別快,大夥結束時都笑著直說,騎單車真是好玩又累人的活動,天氣雖然不熱,但還是汗流浹背。之後,跟著大夥逛起八里老街,幾個愛打籃球的男生,比賽了投籃機,最贏的還臭屁的說:我以後可是要去打籃球國家代表隊呢!這些孩子的夢想是無限,同樣也是偉大的。

  接近傍晚時分,踏上回家的歸途,才發現渡頭早已排滿準備搭船回淡水的人潮。大夥倚在排隊路線的欄杆上,看見退潮後的沙灘上,萬頭鑽動的招潮蟹正橫行著,正好來個機會教育,就我所知、所學,給大家上了一課,若懂似懂的他們在晚霞餘暉的照耀之下,看起來是有著那麼一點倦意了。我想這兒的夕落,甚至是夜晚,都充滿異國風情的美景,遠處傳來渡船頭起航的鳴笛聲,在海風的伴隨下,為今天淡水風光體驗之行畫下句點。

  今年和青少年孩子們進行「時間管理工作坊」,目的是為了讓院裡面青少年孩子們從生活作息、娛樂休閒中去建立規劃時間、掌控時間的能力,讓孩子們知道怎樣才是有條有理,知道如何去分配時間;在大時間區做大事,小時間區做小事。也增加孩子們的安全感,不會一天到晚事情沒做完。有時間感的人也會行動能力高,安全感強。有時間管理訓練的人,對事情輕重緩急的判斷是清楚的,會利用零碎的小時間去做小、輕、緩、易的事;用大時間去做大、重、急、難的事。積少可以成多,聚沙可以成塔,時間經過了規劃與管理,時間帳簿的存款就愈多,俗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子曰:「時不我予」。花開花落,冬去春來,唯有時間一去不復返,可見時間是非常寶貴的。

  每一個人的時間都一樣,造就卻有不同。當青少年孩子們將自己一星期中每天的時間運用情形紀錄下來,他們有了這樣的覺察:「時間的小偷」每天都在窺視著他們的時間,不時的下手偷竊。

  1. 如果缺乏生活計畫,每天只隨機的處理所遇到的事,往往忘記了最需要在當天需處理的事情,就會像個無頭蒼蠅到處亂撞或像個陀螺轉個不停。
  2. 把事情拖到最後期限,事到臨頭才匆匆忙忙趕工,把自己弄得很焦慮,影響自己的情緒。
  3. 急於處理每天發生的突發事件,像個消防隊員到處撲火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突發事件都要馬上進行處理,必須先行判斷:該馬上處理這件事,還是以後再處理?
  4. 沒有系統的處理事情,同類的事情可以集合一起處理才不會浪費時間。
  5. 有時需善用自己良好的關係網絡,能夠求助師長朋友或自己重要他人或有專業的人士提供經驗來協助自己解決問題,才不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去摸索。
  6. 花費太多時間在抱怨問題,而沒有積極尋找解決方法,最後仍是一事無成。
  7. 要訓練自己專心,專心的去做每一件事,因為一心無法二用,看電視要專心,邊看電視邊吃飯,腸胃消化會不好;玩也要專心,邊玩邊讀書,書也不會讀得好。讀書更需專心,能專心讀書效率肯定提升,才不會有讀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遺憾。所以孩子們的行動力是訂出生活的規劃和讀書時間的安排,按照時間管理表做操練,就不會因為電視看得太多,和朋友聊天聊太久,耽擱了該做的事情而懊惱不已。

  青少年孩子們要在聖誕晚會上要秀兩支舞蹈來展現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然而在排練的過程中,因為意見的紛歧,或是溝通表達的方式不佳,或者是上了一整天的課真的太疲倦了,一些莫名的原因,不愉快的情緒開始發酵,有人開始臉臭臭的,有的在一旁說風涼話,製造一些負面的情緒,有的沉默表示不想練習。此時老師了解到要利用這個機會來引導孩子發現情緒、認識情緒與調適控制情緒。情緒伴人一生,如果沒有好好修習情緒管理的課程,這一生必定活得很痛苦。引導孩子認識情緒的方法不是說教,而是鼓勵孩子們說出他們的感覺,說出他們不舒服的感受是什麼?例如發現孩子們臉臭臭的,說話很衝沒禮貌,就要問他是身體不舒服?生氣?還是很累?幫助他發現自己不痛快的原因。孩子哭了,別急著大聲暍止「不准哭」,而是了解哭泣的可能原因,讓孩子認識七情六慾各種微妙的情愫,了解情緒的真相後就是協助處理情緒,幫助孩子處理惡劣情緒的根源。其實當孩子們在情緒波瀾時能夠把他的情感說出來,問題幾乎都以解決一半了。老師可以向孩子說明可以同理、支持孩子們的情緒卻不支持摔東西,口出髒話來宣洩怒氣的行為。這次舞蹈排練,在孩子們情緒低盪的情況下,老師適時地做了行為管理的示範與引導,孩子們收拾起情緒的風暴,繼續排練,大家都做到了情緒的管理與控制,沒有遷怒、頂撞、破壞。在晚會上的精采演出也贏得滿堂的喝彩。

  歲末年終,回顧這一年和青少年孩子們一起工作的點滴,再回首,都已留下成長進步的痕跡。人生有許多必修的課題,看見孩子們都學習了時間管理與情緒管理這兩個個重要課題,相信孩子們往後會幸福多一點,活得自在快樂些,不致常跌入焦慮痛苦的深淵。

  今年是我來義光服務的第一個十年,雖然我的職務僅專職在廚藝,可是我捉住了全院師生的「胃」。這也是我來義光服務的目的,因為院生裡有智能不足兒、有身障兒與無依孤兒,唯有料理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讓全院師生都能享受滿足與幸福,這是多麼快樂的事呀!

  每逢過節時也是我最忙碌的時刻,除了要設計各式營養均衡的菜單,同時也要負責採買,回來後還要分別清洗、烹飪,讓全院師生們吃到美味與健康的食物是我的職責所在,看到大家把飯菜吃光光又滿足的表情時,這些付出也就值得了。記得剛進義光的時候,薪水並不多,可是我抱持服務孤兒為志願,只要全家都平安,錢夠用就好,何必計較呢!董事長常說:「上帝有在看!」,那可不,我們全家這十年來家運昌隆、閣家順利,我還要求什麼呢?不過,說到這裡我可要感謝兩個人,第一個人是董事長她肯定我的專業,給了我舞台讓我盡情發揮,沒有後顧之憂,這就是讓我每天兢兢業業為孩子們煮出香噴噴的菜餚的最大動力。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公,他每天接送我上下班,尤其逢買菜當天總是熱心幫忙採購,搬運食材,不管寒風或炎熱天甚至颱風天,他都無怨無悔,還樂此不疲,熱心總是不遺餘力,所以我常調侃他「如果不是我,你哪有機會在義光當十年義工呢!」想想可不是呢?就因為他這股精神,讓我們夫妻倆在義光服務的更開心、自在,更讓我們夫妻倆的感情更加緊密真切!全院師生也該給個掌聲吧!

  在義光十年裡說不艱苦是騙人的,我常把「呷苦當做呷補」來勉勵之。每年的夏季是我最難熬的時段,俗語說:「怕熱就不要進廚房。」,這幾年來最讓我高興的,莫過於師生們吃了可口佳餚後還不時讚賞,並提議教教其他老師怎麼做菜呀!其實我每道菜的烹調並沒有特別,只是加了我獨門秘方,就是「愛」與媽媽的味道,其實只要用心做,師生們都能享用每一口菜餚的美味與健康。歷經了第一個十年,回顧在義光服務的這些日子點滴在心田,但願繼續在義光服務第二個十年,第三個。一步一腳印,踏實在我心。在此,祝賀義光育幼院全體師生健康喜樂!

  一踏進大門,空氣中飄逸著粽葉香。今年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看龍舟賽,懷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與志節,發思古之幽情外,本院還要在這端午佳節院友齊聚一堂來表揚本院的傑出院友-石義勳先生。


▲ 院長媽媽頒發石義勳先生傑出院友獎

  石義勳先生榮獲「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第一屆語文傑出藝創家榮譽博士。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成立三十餘年,是以保護著作權及鼓勵創作為宗旨,而近年因網際網路發達,非法重製抄襲之風重現,對著作權之尊重再度面臨考驗。為此,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為鼓勵及宣導著作權法治觀念,特推動電視發明天地節目及愛迪生藝創家榮譽博士選拔,希望藉此鼓勵創作,以達宣揚著作權法之理念。石先生能獲此榮耀對於他二十年辛勤筆耕的寫作歷程給予了最高的肯定與鼓勵。石先生在二十年的寫作生涯裡出版了二十幾本書,取材廣泛,從兒童文物到青年勵志書籍,到大眾文學的散文、小說、詩歌等,都是他寫作的題材,近年又將筆觸及教育勵志的教材、散文。作品有「我們需要政治家」、「勵志加油站」、「生活簡單就是幸福」…等。近期出版有「全人關懷優質品格教育-學生親子社會人士品格激勵學習冊」。從作品中可以領略到作者將寫作視為與自己交心,與見識交友,與人分享的成果,所以作者二十年來能浸淫其中而樂此不疲。

  這位院友的傑出表現得到社會的肯定,榮耀自己也榮耀了義光,更彰顯了神的事工。他們二位都曾在義光這個大家庭中度過了童年、青少年,而後離開義光到社會上,不管就學或就業,都以發揚院訓「信望愛」真諦為生活態度,在生活中腳踏實地工作,飲水思源頭,在自己有能力時能回饋社會,對於社會大眾有益的事有捨我其誰的勇氣與毅力去追求,而有今日的成就與貢獻。俗話說:「英雄出少年」,今日的青少年正是國家明日的棟梁,目前身在育幼院中的青少年院生真的要有覺察,避免成為徬徨失落無聊一族,就要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後全力以赴,但也不要把目標定太高,或定得太理想,太抽象。一旦有目標就要時時鞭策自己鼓舞自己,才不致流於徬徨無所適從,也才能夠持之以恆,使夢想成真。


▲ 本院董事長胡李世美女士與得獎院友楊承鴻夫婦(左)石義勳夫婦(右)合影

  青少年還要做什麼呢?要建立健全的品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培養積極、樂觀、快樂、進取的人生觀有助於生活態度的正向光明面,不一定要成大功力大業,但是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青少年理想高,創造力強,但往往缺乏耐心把計畫完成,或是虎頭蛇尾,做事情五分鐘熱度,功虧一簣。所以青少年還要訓練自己的耐性,發揮持久的毅力,讓成效顯現出來。此外,青少年要拓展知識領域,培養廣泛的興趣。增加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懂得適當的表達自己,懂得如何與別人交往,培養寬闊的心胸,包容不同的看法,接納不同的意見。青少年還可以參與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對於社會上許多事情不滿,心生抗拒。不滿的心態及消極的批評埋怨於事無補,不如積極參與,挺身而出,以身作則還更具意義,可以創造一些改變的機會。向別人學習好的經驗,管理時間讓人生更有效率,不管達官顯貴或市井小民,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確實都相同,但活出來的人生卻大大不同,拖延擱置堆積了更多壓力,無所事事虛擲光陰讓自己一事無成,值得青少年警惕。

  對生命而言沒有一個人的努力會白費的,過去所有的經驗都會累積成今日的成果;今日的努力,更是創造未來成功的肇因。每個人都有機會,當機會來臨時,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了?院長媽媽、各個保育老師對院中的青少年孩子都有期許,要充實自己在育幼院中的日子,裝備自己,成為一個合用的器皿,當離開的時候也必不羞愧,並有「今日我以義光為榮,明日義光以我為榮」的豪邁胸襟。

  這位傑出院友為義光的青少年後生晚輩樹立了良好典範,優秀的品格、堅定的毅力,回饋社會的使命感要被傳承,他們的故事在義光的史頁上也會留傳。粽葉飄香日分享義光榮耀人物事蹟別具意義!

  進入義光育幼院已有七年的時間,這些年來受到師長及長官的照顧,從中學習到不少的寶貴經驗,讓我獲益良多。雖然照顧身心障礙的院生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不僅需要耐心與細心,更需要體力心力上的付出,但彼此的互動相處就像是一家人般,無時無刻會擔憂及掛心院生的生活作息,盡心盡力的為他們付出,希望他們一切平安、健康。

  本著愛吾愛以及人之愛的精神,照顧好每一位院生是我們的責任,既然他們會來到這個地方代表著跟義光有緣份,所以我秉持著奉獻的精神,建立互相的關愛及師生的感情協助來增進整體的融洽。

  院內每月會舉辦在職訓練,藉由專業資深的老師來授課,讓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經驗,並將這些學到的方法應用在處理院生一些行為及情緒問題,及訓練院生如何打理生活上的一些細節、告知院生與同儕間的互動要和協,彼此間多多利用談話來進行溝通,並互相關愛尊重,不要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就爭吵不停,進而傷了彼此的心。其實,只要一方退一步就可化解爭端,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有這個心,所謂人者心之器,心術沈於內,而態度形於外,一切自然就歸正才會祥和,以愛和希望為出發點,用一顆愉快的心,去面對所發生的每一件事,試著把吃虧當作吃補,用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大小事物,吃虧就是佔便宜,人與人之間除了誘導人之外,彼此間要尊重,並建立良好的關係達到合作愉快沒有心結,每一天都過得很好,很充實很美好。

  在機構內常會觀察到一些現象,有一些青少年會上網查詢資料,可是他上完廁所後所擦拭的衛生紙不會丟進垃圾桶內;平常講話伶牙俐齒,得理不饒人,可是要吃水果時還需要保育老師將水果切好端到面前才會吃;打電玩、玩線上遊戲雙手很靈活,要動手做家事整理收納卻笨手笨腳的;以為自己長大了懂很多知識,一旦面對問題又手足無措無法處理,往往需要保育老師、社工老師或機構內主管人員去處理善後。這些機構內的青少年,他們有發達的腦力、強烈的自我意識,也有豐富的知識,但長久以來受到機構的保護及保育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真實的生活能力很低,他們認為這些都是老師的事,這也是我們所引以為憂的。

  獨立生活對青少年而言彷彿是進入人生的競技場,而這也是離院的院生所必須經歷的,必須自我照顧、自我負責、自我支持與處理自己。為了使離院的青少年,能夠盡快的適應社會,獨立地面對並解決未來生活上的一切問題,今年度本院規劃了「青少年獨立生活訓練」計畫,希望能幫助青少年打下未來獨立生活知能的基礎。

  茲將「青少年獨立生活訓練計畫」的宗旨、目標、服務對象、內容、實施方式概述如下:

(一)宗旨

  依據本院的安置收容條件,年滿十八歲的院生必須離院,不管可否返回原生家庭,或是自身資源缺乏,未來須在外獨立生活者,這些因年齡屆滿而被迫結束安置離院的院生,在安置期間受到機構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過度保護,一旦面對社會往往受到嚴重衝擊,出現調適上及社會化的困難,因為他們還沒做好準備,他們尚未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因此,透過設計獨立生活訓練核心課程,讓即將離院的院生加強自我照顧能力,並學習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工作態度和基本的工作技能,以便日後在進入獨立生活時能具備一些能力面對未來的一切,順利過渡成人生活及融入社會。

(二)目標

  1. 遵守規範與生活作息
  2. 穩定就學
  3. 生活自理能力的增進
  4. 個人能力之培養:課業進步、具簡易烹飪能力、人際互動技巧、溝通協調能力、合宜的情緒控制、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模範行為、對資訊接收度
  5. 生涯規劃:就業、就學、未來住所
  6. 增進自我負責及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照顧、時間、金錢、情緒管理及休閒生活安排
  7. 社會福利資源的運用
  8. 正向的兩性與婚姻觀念
  9. 具備問題處理及應變能力

(三)服務對象

  安置於本院內年滿十六歲院生或進入高中職就讀者

(四)執行內容

  分為「具體」與「較不具體」兩大部分的教導與訓練

  1. 具體部分包括會尋找住所、金錢管理技巧、健康照顧、認識社區重要資源、性教育提供、一般教育、工作計畫、家事管理、休閒活動規劃。
  2. 較不具體部份包括:培養自尊、增進自我認同、決策能力培養、學習負責任的態度、發展正向人際關係、學習與政府部門互動、學習領導技巧、學習情緒控制能力、學習處理寂寞、對自我有合理的期待、以及學習如何與家人和平相處。

(五)實施方式

  採階段式學習模式,分成四個階段教導青少年有形(購物、預算)與無形(解決問題、決策)的生活技能。

  1. 非正式學習期:為期兩個月,遵守規範、參與家務、內務環境整理、膳食準備等工作由青少年自行安排與分工。
  2. 正式學習期:為期半年,設計課程教導、學習與實務操練。
  3. 在監督下練習獨立生活期:為期三個月,在部分監督下每週接受督導。
  4. 自行獨立生活期:繼續提供支持性、醫療、教育、就業等協助。

(六)結 語

  在機構內可以觀察到很多的孩子沒有目標、沒有未來的生活著,物質的供應充盈,內心則是疲乏空虛,被拋棄的低自尊深深的傷害他們,表現出來是不喜歡負責任,得過且過,擺爛的過生活態度。他們最需要希望,我們就是要幫忙這些青少年去看見希望,建構未來。只要肯改變就會有希望,都可以有未來的,而在機構內的生活就當成是獨立生活的起點,學習活得有自尊,知道自己該做的事就把它做好,強化青少年內在能力與優點就顯得很重要。但願機構內的青少年能體察機構及老師們對於他們永不放棄的用心,在獨立生活的歷程中有預備,有操練,做修正,讓未來長長久久的人生穩健順利。

  在我上過生命教育課程,經由老師對生命教育的分享,我自己對生命教育的內涵已有認識,也深受感動。第一個令我反思的是生死教育,我知道人人一定會死的事實,不管是先哲聖賢或英雄豪傑。但我從來不去想它,因為不知怎麼面對它。我像大部分的人一樣,庸庸碌碌的按照既有的模式生活著,受教育、工作、結婚、生子、置產、在工作上力爭上游、扶養子女、年老了準備退休,在平凡忙碌中真的是遺忘了生死,但是生死問題不會因為我的遺忘而消失,它有可能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發生在自己身上。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南亞大海嘯,都是在瞬間就奪取了難以數計的生命,所以俗諺云:「黃泉路上無老少」。人生無常,大自然也是如此,「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花開花謝,春去秋來」。這個世界「有生有死,新陳代謝」,因而生生不息。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個人若不知道自己為何而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為何而死。人怎麼生活就怎麼死去;要怎麼死去就必須先怎麼生活。其實人生就像一段旅程,出生是起點,死亡是終點,如果對終點一無所知,就好像一個旅人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因而無法決定自己的行程和方向。一個人如果是很認真的生活,就有「視死如生」、「視死如歸」的豪情。要「死而無憾」,就必須努力「生而無悔」,所以「未知死,焉知生」。這樣的生死意義令我頓悟,獲益深刻。

  報章傳媒每天聳動的報導自殺、殺人的新聞議題,當中發現犯罪的年齡層越來越低,手段越來越兇殘,殺人之後的冷靜、不在乎,令人難以理解。自殺人口有增加趨勢,已列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螻蟻尚且貪生,然而卻有這麼多人選擇自己了結生命,令人匪夷所思。生命教育真的有被倡導的必要性,它所涵蓋的面向相當廣,宗教教育、倫理教育、生死教育、生涯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教育 。重要的理念在尊重自己、同情他人、培養同理心的感受。

  觀察所服務的青少年院生動輒表現出叛逆的行為舉止、以破壞公物來發洩情緒,喜愛聲光感官的刺激,不喜歡用心想,用腦思考,習慣用嘴巴發洩,不知社會上的人情冷暖,對生活百態不能理解,不理解就不會體會別人的疾苦,表現出來就是冷漠。為減少院生們對社會的疏離,他們真的很需要生命教育的灌溉、滋潤。用教條式的作法是收不到任何預期的效果。他們反對權威,厭惡說教,『需要改以啟發式的方法,如問題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討論法,及活動課程,如座談、參觀、訪問、調查、演練、競賽、辯論、角色扮演等,從觀察與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過程,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進而培養尊重和珍惜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情懷』(鈕則誠著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p.337)。

  如何在本院推行生命教育,具體作法可有:

  1. 利用談心時間和院生討論一些人生的議題:如理想、尊重、本分、快樂、自信、忍耐、行善、和諧、承受考驗、粗心、專注。

  2. ▲院生參加國際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合影
  3. 讓院生體驗不同的生活內涵。在機構中生活接受許多來自社會善心人士的關懷、捐贈,真的是「得之於人者太多,而出之於己者太少」,卻少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讓院生也有機會去照顧別人,到社區中的醫院、托兒所、老人院服務,去推推輪椅、照顧幼小、傾聽年長者的經驗、接受挫折。
  4. 院中的老師就是替代的父母,和院生要多有互動,陪伴孩子們,這樣建立的情感自然深厚,不僅是孩子們的朋友,更是指引者,引導孩子們走向正途,減少他們浪費光陰走冤枉路。老師和院生有交流,可以安撫忙碌生活帶來的焦慮、不安、傷感和挫折等情緒,營造生活的信心,才能發展喜歡自己與關懷別人的情操。
  5. 帶領院生多走向大自然。如果能喜歡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包括對一些無生命的事物,透過內化移情作用,也會關心有生命的事物,瞭解生命的可愛與可貴。
  6. 鼓勵院生挑選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從書本中前人的經驗去尋找困難的解決之道,瞭解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會為別人造成影響,他才會瞭解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的讀書不用擔心考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個人創造力的發揮。

  本院基於身心障礙院生的特殊性質,聘請學者專家針對每位院生辦理職能評量,依能力分成A,B,C三組,按不同程度提供分組教學,定期評量學習績效,並依績效轉銜至能力高一組學習。

本院身心障礙院生A組課程

  8:30-10:00 10:00-10:20 10:20-11:30 12:00-13:30 13:30-15:30
星期一 洗衣訓練
社交禮儀








居家打掃訓練



體育
星期二 洗衣訓練
基本數學
社區環保訓練 陶藝
星期三 洗衣訓練
社會適應
社區購物訓練 舞蹈律動
星期四 洗衣訓練
郵局存提款
社區環保訓練 卡拉OK
星期五 洗衣訓練
幣值認識
居家打掃訓練 自由活動
星期六 自 由 活 動 自由活動
星期日 自 由 活 動 自由活動
  ▲A組社區打掃剪影
▲A組烹飪課剪影  
  ▲A組社區打掃剪影

本院身心障礙院生B組課程

  8:30-9:00 9:00-10:00 10:00-10:20 10:20-11:30 12:00-13:30 13:30-15:00 15:00-15:30
星期一






B

C
下 課

如 廁

喝 水

吃 點 心
居家生活



音 樂
(打擊樂)



星期二 溝通訓練 卡拉OK
星期三 社區適應 休閒活動
星期四 知覺動作 烹 飪
星期五 居家生活 休閒活動
星期六 自 由 活 動 自 由 活 動
星期日 自 由 活 動 自 由 活 動

▲B組社區適應課程
▼B組溝通訓練剪影

▲B組院童上卡拉ok剪影

本院身心障礙院生C組男生課程

  8:30-9:00 9:00-10:00 10:00-10:20 10:20-11:30 12:00-13:30 13:30-15:00 15:00-15:30
星期一






B

C
下 課

如 廁

喝 水

吃 點 心
居家生活



音 樂
(打擊樂)



星期二 溝通訓練 卡拉OK
星期三 社區適應 休閒活動
星期四 知覺動作 烹 飪
星期五 居家生活 休閒活動
星期六 自 由 活 動 自 由 活 動
星期日 自 由 活 動 自 由 活 動
 
▲ C組烹飪課教學

本院身心障礙院生C組女生課程

  8:30-9:00 9:00-10:00 10:00-10:20 10:20-11:30 12:00-13:30 13:30-15:00
星期一

復 健 下 課

如 廁

喝 水

吃 點 心
知覺動作






星期二 復 健 知覺動作
星期三 社區適應 社區適應
星期四 復 健 知覺動作
星期五 復 健 知覺動作 打擊樂
星期六 自 由 活 動 自 由 活 動
星期日 自 由 活 動 自 由 活 動
  
▲A組洗衣摺衣訓練剪影
就學及課業輔導 榮譽榜 院生榮譽榜 教養服務(1) 教養服務(2) 養護訓練
簡史 | 教育與訓練 | 生活照顧 | 活動報導 | 義光之友 | 回首頁
院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
電話:(02)2304-5561 2304-5562   傳真:(02)2302-0435
郵政劃撥帳號:00037927   法人登記證書字號壹伍零號
電子郵件信箱:yko@ms26.hinet.net   網址:http://www.yko.com.tw